刷 AMC 真题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反复读了 3 遍,却因 “integer”“prime factorization” 这些词卡壳,连题干要求都没搞懂;明明会算圆的面积,却把 “radius” 看成 “diameter”,结果答案错一半;遇到 “modulo”“congruent” 这类术语,直接放弃题目,眼睁睁丢分?其实,AMC 阅读丢分的本质不是 “英文差”,而是 “术语没吃透”—— 术语懂了,题干就通了;题干通了,解题思路自然就有了。今天这份《 AMC 核心术语全汇总》,不只是列词汇,更教你 “从术语到解题” 的思维转化,帮你实现阅读不丢分!
很多同学把阅读丢分归咎于 “英文不好”,但复盘错题会发现,大部分问题都和术语直接相关,这 3 类丢分场景最典型:
1. 场景 1:术语不认识→题干读不懂,直接丢分
AMC 题干中,80% 的核心信息靠数学术语传递。比如 “Fi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integers less than 60 that are multiples of 4”,若不知道 “positive integers”(正整数)、“multiples”(倍数),就无法确定 “找 1-59 中 4 的倍数” 这个核心需求,后续计算再强也没用,只能直接丢分。这类丢分的根源是 “术语储备空白”。
2. 场景 2:术语记混→公式用错,会算也丢分
最可惜的是 “会算却算错”。比如把 “perimeter”(周长)当成 “area”(面积),用正方形面积公式(a²)求周长;把 “slope”(斜率)和 “intercept”(截距)搞混,本该算倾斜程度,却去求与坐标轴的交点。这类丢分是 “术语混淆” 导致的 “低级失误”,完全可以避免。
3. 场景 3:术语懂但不会关联→考点抓不住,浪费时间
有些同学认识术语,却不知道术语背后的考点。比如看到 “prime factorization”(质因数分解),只知道是 “分解质数”,却没想到要用来求因数个数;看到 “tangent line”(切线),只知道是 “和圆相切的线”,却记不起 “切线垂直于半径” 的性质。这类丢分是 “术语与考点脱节”,导致读题后还要花时间揣摩考点,浪费宝贵时间。
二、分场景汇总:AMC 核心术语(从 “懂术语” 到 “会解题”)
按 AMC 阅读的 “保分、提分、避坑” 三大场景分类,每个术语都附 “真题微场景 + 解题思维链”,帮你建立 “术语 - 解题” 的直接关联:
1. 基础保分术语:覆盖 60% 基础题,懂了就能拿分
这类术语是 AMC 的 “保底词汇”,从 AMC 8 到 AMC 12 都高频出现,必须做到 “看到术语→秒懂含义→秒想考点”:
英文术语 |
中文释义 |
真题微场景(AMC 8 2023) |
解题思维链(术语→考点→方法) |
integer |
整数(正 / 负 / 0) |
How many integers from -2 to 3 are even? |
integer(整数)→ 考点:整数范围计数 → 方法:列出 - 2,-1,0,1,2,3,筛选偶数(-2,0,2),共 3 个 |
prime number |
质数(素数) |
Is 17 a prime number? |
prime number(质数)→ 考点:质数判断 → 方法:17 的因数只有 1 和 17,是质数 |
composite number |
合数 |
List composite numbers between 10 and 15. |
composite number(合数)→ 考点:合数识别 → 方法:排除质数 11,13,剩余 10,12,14,15 是合数 |
perimeter |
周长 |
What's the perimeter of a rectangle with length 5 and width 3? |
perimeter(周长)→ 考点:长方形周长计算 → 方法:周长 = 2×(长 + 宽)=2×(5+3)=16 |
area |
面积 |
Find the area of a right triangle with legs 4 and 6. |
area(面积)→ 考点:直角三角形面积计算 → 方法:面积 = 1/2× 底 × 高 = 1/2×4×6=12 |
2. 进阶提分术语:突破 30% 中档题,懂了就能提分
这类术语主要出现在 AMC 10/12 的中档题中,是冲刺 “AMC 10 前 25%、AMC 12 前 30%” 的关键,需 “懂含义 + 会关联考点”:
英文术语 |
中文释义 |
真题微场景(AMC 10 2022) |
解题思维链(术语→考点→方法) |
prime factorization |
质因数分解 |
Fi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factors of 24. |
prime factorization(质因数分解)→ 考点:因数个数计算 → 方法:24=2³×3¹,因数个数 =(3+1)(1+1)=8 |
slope |
斜率 |
What's the slope of the line through (2,3) and (4,7)? |
slope(斜率)→ 考点:两点间斜率计算 → 方法:斜率 =(y2-y1)/(x2-x1)=(7-3)/(4-2)=2 |
Pythagorean theorem |
勾股定理 |
Find the hypotenuse of a right triangle with legs 3 and 4. |
Pythagorean theorem(勾股定理)→ 考点: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 → 方法:斜边 ²=3²+4²=25,斜边 = 5 |
system of equations |
方程组 |
Solve: x+y=9 and x-y=1. |
system of equations(方程组)→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 方法:加减消元,两式相加得 2x=10→x=5,代入得 y=4 |
3. 易错避坑术语:规避 10% 易错题,懂了就能少丢分
这类术语易混淆、易误解,是 AMC 阅读的 “丢分重灾区”,需重点区分 “含义差异 + 解题差异”:
易混术语对 |
中文释义 |
解题差异(真题示例) |
避坑技巧 |
radius vs diameter |
半径 vs 直径 |
真题:A circle has a radius of 5. What's its circumference?(半径 5,求周长)错解:用直径算(π×5=5π)正解:用半径算(2π×5=10π) |
记公式:周长 = 2πr=πd,半径是直径的 1/2 |
congruent vs similar |
全等 vs 相似 |
真题:Two similar triangles have a ratio of 1:2. What's the ratio of their areas?(相似比 1:2,求面积比)错解:按全等算(1:2)正解:面积比 = 相似比 ²(1:4) |
全等 “形 + 大相同”,相似 “形同大不同”,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 |
mean vs median |
平均数 vs 中位数 |
真题:Find the mean of 3,5,7,9.(求平均数)错解:按中位数算((5+7)/2=6)正解:按平均数算((3+5+7+9)/4=6) |
平均数 “总和 ÷ 个数”,中位数 “排序后中间数”,先看题干问的是哪个 |
三、实战转化:3 步让 “术语懂了” 变成 “阅读不丢分”
掌握术语后,需通过 3 步实战训练,把 “术语知识” 转化为 “阅读得分能力”:
1. 第一步:“术语标注读题法”—— 边读边定位考点
拿到真题后,不要直接读题,而是先圈出术语,标注中文释义和考点,再梳理解题思路。比如:
题干:“Fi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integers less than 100 that are multiples of both 3 and 5.”
标注:positive integers(正整数,范围考点)、multiples(倍数,LCM 考点)
思路:术语→考点:先求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LCM=15),再算 1-99 中 15 的倍数个数(99÷15=6.6,共 6 个)
通过标注,能快速抓住核心考点,避免读题遗漏或误解。
2. 第二步:“术语 - 解题对照训练”—— 刻意建立关联
每天选 5 道 AMC 真题,只做 “术语提取 + 考点匹配 + 解题方法”,不计算最终结果。比如:
- 真题:“Find the slope of the line y=2x+3.”
- 解题方法:y=kx+b 中,k 就是斜率,所以斜率 = 2
坚持 1 周,就能形成 “看到术语→想到考点→调出方法” 的条件反射,解题速度大幅提升。
3. 第三步:“术语错题归因法”—— 针对性补漏洞
整理错题时,专门记录 “因术语导致的错题”,按 “错因(不认识 / 混淆 / 关联错误)、正确术语含义、考点、同类题” 分类。比如:
错题:“A square has an area of 36. What's its perimeter?”(错答:6)
错因:混淆 “area(面积)” 和 “perimeter(周长)”,误将面积结果当周长
归因:补充 “area = 边长 ²,perimeter=4× 边长”,并重做 2 道 “周长 vs 面积” 对比题
通过归因,能快速补上术语漏洞,避免重复犯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