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集训是题海战术的极致演绎,而英国备赛现场像极了科技公司创意工坊。学生们在3D打印分子模型,用VR设备"走进"反应机理,甚至组团修改开源化学软件的代码。有参赛者笑称:"我们带的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他们拎着笔记本电脑和3D打印机"。
更颠覆认知的是赛事氛围。当我们的学生在考场紧张到手指发抖时,UKCHO赛场居然提供分子料理茶歇,有选手边吃DNA造型饼干边讨论题目。这种把化学融入生活的态度,或许才是最可怕的降维打击。
差距不在知识储备,而在思维方式。当我们的教育还在培养"人形题库"时,别人已经在培育"化学艺术家"。这记警钟,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把UKCHO那套搬到国内,估计先疯掉的会是出题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