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教育圈子里,竞赛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因为在国际竞赛中冲奖,几乎成为了学霸们斩获offer的公开秘密。随手打开QS TOP名校录取者的履历,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六边形牛娃”。文有高分标化,武有竞赛傍身,每个人都履历丰富到让人惊叹不已。
无论是在国际学校还是在体制内,竞赛都是学霸们“必卷项目”。因为从升学角度来看,竞赛毫无疑问是重要的申请加分点。
如果你想冲击QS头部名校,
竞赛将成为突出个人实力的杀手锏!
我们以最近大火的MIT录取案例为例。去年,MIT在国内只录取了3名学生,其录取难度堪称神仙打架级别。而这3名被录取的同学,个个都拥有着不同凡响的竞赛履历。
●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 第37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银牌
● 第38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入选国家队
●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
● 第6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
● 高一入选IMO国家队(替补队员)
● 2023年正式入选第64届IMO国家队
● 获得第6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
● 阿里巴巴全球学术竞赛大奖
L同学是近期留学圈热议的焦点。因为相比前2位同学斩获的IMO奖牌,很多人都在质疑她的竞赛奖项“水”,没有很高含金量,甚至还有家长举报她履历造假。
但随后L同学发布了自己的竞赛路程帖。从L同学发布的内容来看,她参与的竞赛可谓涵容广泛,这些竞赛与夏校经历,也明显体现出她清晰的背提规划路线,而这也是所有名校预录取者正在走的一条路。
从这些顶校学霸的经历我们能看出,竞赛在头部院校的录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所有学霸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拼竞赛奖项。
而对于中游水平的高中生而言,在近年海外名校录取规则变化的趋势下,竞赛更是我们拿到保底offer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高标化成绩都是东亚学生独特的申请优势。但随着2020年疫情的席卷,标化考试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欧美高校也开始采取“标化可选”模式来解决当时的困境。
根据美国国家公平与开放考试中心的统计显示,2022 Fall超过76%的美国大学实行“标化可选”。随着疫情结束,许多大学不仅没有恢复标化政策,反而强调将永久实行标化可选甚至取消对标化成绩的强制考核。
UC系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些华人大校,都是率先宣布永久取消标化考试的大学。
虽然取消标化的院校一再强调,取消标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录取变得更加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标化考试这类衡量指标了。
以近两年在国内很火的AMC竞赛为例。AMC赛事是美国高中阶段的基础数学竞赛,而它久负盛名的原因,就是因为AMC/AIME的成绩已经成为了许多美本院校的申请硬指标。
打开MIT、卡内基梅隆、布朗等知名院校的官网,我们会发现这些学校的申请表上都会明确要求申请者填写自己的AMC的竞赛分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数学能力。而这也是竞赛所能提供的另一种评价指标。
虽然取消标化成为趋势,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申请环节中,大学招生官仍然需要系统的评价机制来测评每位学生学术能力的高低,而竞赛无疑提供了这个补充渠道。
而且在当前的申请趋势下,越是名校申请者,标化成绩就越卷。在人人都能取得标化高分的背景之下,标化考核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难度更高的国际竞赛,自然也就成为了将牛娃和普娃拉开距离的一条线。
竞赛除了能为大学申请硬实力添砖加瓦之外,也是我们进行多元化发展、全方位提升个人申请软实力的一个手段。
从【学科划分】上来看,高中生竞赛主要分为垂直学科类赛事、商赛、人文写作赛事等几大类别。而不同的赛事类别都能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成长机会。
垂直学科类赛事可以是物、化、生等特定学科向的赛事。这些赛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学术水平,让我们在申请相关大学学科时能够拿出具有竞争力的竞赛奖项。
而垂直类学科赛事的难度往往超过高中考纲,并且会对大学的知识有一定涉猎。因此参加这些赛事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衔接大学课程,提前锻炼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
写作类赛事听起来是文科生的专属,但实际上,论文写作能力是大学阶段的一项重要能力。无论你所学的科目是什么,都需要拥有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能够对知识进行输出与表达。
参加写作类赛事可以锻炼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并让他们在撰写申请文书、学科论文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进步。因此近两年来,我们会发现在很多理工科学霸的履历中,也会出现一些写作类赛事,而这种全面发展的履历也会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商赛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竞赛类型。和垂直类赛事不同的,商赛往往不是“做题类”赛事,商赛非常强调实际操作、团队协作、领导力、演讲力、创新力等各种软实力的构建。而这些软实力也是我们在申请大学时必备的资本。因此如商赛这类综合类赛事,也非常受到高校的欢迎。
总体来说,竞赛是我们申请大学时的一项重要资本。高中生参加竞赛不仅能够收获申请竞争力,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各项综合能力,因此从升学的投入产出比来看,高中生打竞赛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