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数学就像一场“数学游戏化”的启蒙课,让孩子在玩中: 觉得数学有趣,愿意主动亲近,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1、像读绘本一样学数学: 题目常画成卡通图(比如小袋鼠开派对分蛋糕、小动物排队找规律),孩子不用先认很多字,看图画就能懂题意。
2、从生活场景切入,降低畏难情绪: 不考复杂计算,而是用孩子熟悉的场景出题,如“哪条围巾更长?”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摆一摆就能解决,孩子容易上手,愿意主动尝试,慢慢建立“数学不难,我能行”的心态。
1. 观察力:学会“有顺序”地看问题
(1)典型题目: 找出图中所有黄色的星星”、“哪幅图和其他不一样?”
(2)对1-2年级的意义: 孩子通过做题会逐渐学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或者先找“颜色”再找“形状”。这种有序观察的习惯是以后学图形、找规律的基础。
2. 数感启蒙: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孩子不是死记硬背“2+3=5”,而是通过“分糖、搭积木”等场景,明白数字代表“真实的数量”,加减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种**“活学活用”的数感**,比单纯背口诀更重要。
3. 简单推理:开始用“因为…所以…”思考
(1)典型题目:
*“△=●+●,●=2,△=?”*
*“按规律画下一个图形:○□○□___”*
(2)对1-2年级孩子的意义:
孩子需要观察“前后有什么联系”,比如“一个△等于两个●”“图形是交替出现的”,然后用“如果…那么…”推出答案。这种**“小逻辑”的训练**,是以后学应用题和复杂推理的第一步。
1、难度不高,成就感满满:
一张贴在墙上的证书,能让孩子觉得“我做对了很多题,数学很棒!”这种自信会直接转化为“愿意主动学数学”的动力。
2、积累“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赛时孩子需要自己读题、思考、涂答案,这种“自己想办法”的过程,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抗挫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