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用“游戏化学习”点燃兴趣

关键词:玩中学、生活场景、即时反馈 6-8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仅15-20分钟,枯燥的课本练习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将数学竞赛融入游戏,能让孩子在无压力环境中主动思考。
- 数字接龙:家长说一个数字,孩子快速说出比它大/小5的数,逐渐增加难度(如“说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
- 超市小管家:购物时让孩子计算总价、比较不同品牌的单价,或估算找零金额,把抽象数字转化为生活问题。
- 图形拼图赛:用七巧板、磁力片拼出指定形状,或用乐高搭建立体模型,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 关键点:游戏规则要简单易懂,过程中多鼓励孩子表达思路(如“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而非只关注对错。
🧩 方法二: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桥梁
关键词:实物操作、画图辅助、语言转化 低年级孩子以具象思维为主,直接理解抽象符号(如加减号、分数)难度较大。通过可视化工具搭建桥梁,能帮助他们逐步过渡。
- 实物操作:用积木、水果或硬币演示加减法(如“先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2个,现在有几个?”),让孩子动手摆弄并口头描述过程。
- 画图表达:遇到应用题时,鼓励孩子用圆圈、线条或简单图形画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小明有5颗糖,吃了2颗,还剩几颗?”可以画5个圆圈,划掉2个)。
- 语言转化:将数学竞赛问题转化为孩子熟悉的故事场景(如“小兔子采蘑菇,上午采了4朵,下午采了3朵,一共采了多少朵?”),帮助理解题意。
💡 关键点:避免直接告诉孩子“应该用什么方法”,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如“你试试用积木摆一摆,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 方法三:提问比答案更重要——培养探究精神
关键词:开放式问题、逆向思维、错误分析 许多家长习惯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却忽略了思考过程的价值。通过提问技巧,能激发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
- 开放式提问:将“2+3等于几?”改为“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到5?”,鼓励孩子尝试不同思路(如数手指、画图、记忆口诀)。
- 逆向思维训练:玩“猜数字”游戏,家长心里想一个1-10的数,孩子通过提问缩小范围(如“这个数比5大吗?”“是偶数吗?”),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 错误分析:当孩子算错时,不要直接纠正,而是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哪里可能出错了?”,帮助他们自己发现漏洞。
💡 关键点:提问时要保持耐心,即使孩子的回答天马行空,也要先肯定思考过程(如“这个想法很有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对不对?”)。
📊 方法四:建立“数学日记”——让思维可视化
关键词:日常记录、复盘习惯、个性化表达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而“数学日记”能帮助孩子养成观察、记录和反思的习惯。
- 形式多样化:可以用图画、符号或简单文字记录生活中的数学(如“今天我走了10分钟到学校,比昨天快2分钟”“妈妈切了8块蛋糕,我吃了3块,还剩5块”)。
- 定期复盘:每周和孩子一起翻看日记,讨论“这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哪个问题让你觉得最有挑战性?”,强化记忆并拓展思维。
- 个性化表达: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如贴贴纸、涂颜色),让数学日记成为充满趣味的“成长档案”。
💡 关键点:记录内容不求复杂,重点是让孩子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并愿意主动探索。
🌈 方法五:跨学科融合——数学与艺术的奇妙碰撞
关键词:打破边界、创造力激发、综合素养 数学竞赛不仅是数字和公式,它与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都有着紧密联系。通过跨学科活动,能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之美。
- 音乐中的节奏:用拍手、跺脚或敲击乐器创造节奏模式(如“强-弱-强-弱”),让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尝试续写。
- 美术中的对称:折纸、剪窗花或画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同时锻炼精细动作能力。
- 自然中的数学:观察树叶的脉络、蜂窝的形状或花瓣的数量,讨论“为什么很多植物喜欢6片花瓣?”“蜂窝为什么是六边形?”,感受数学在自然中的智慧。
1.犀牛教育设置小班授课或一对一教学,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犀牛教育支持线上/线下同步授课
3.中英双语教学/纯英文授课,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4.犀牛教师团队精编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犀牛国际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袋鼠数学竞赛、澳洲AMC数学竞赛、AMC8数学竞赛考试内容系统性设置了分阶段课程,助力学生顺利通过竞赛!
犀牛低龄数学竞赛课程部分展示 |
学科 |
适合学员 |
袋鼠L1-L2全程班 |
适合准备L1-L2的同学 |
澳洲AMC全程班 |
适合备考9月澳洲AMC的同学 |
Pre-AMC8全程班 |
适合2-4年级基础弱的同学 |
AMC8基础/强化/冲刺 |
适合5-6年级基础好的同学 |
更多犀牛袋鼠数学竞赛、澳洲AMC数学竞赛、AMC8数学竞赛培训课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