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刚踏入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启蒙的核心不是 “学会多少计算”,而是 “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众多低龄段竞赛中, 袋鼠数学竞赛(Math Kangaroo)凭借其独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首选 —— 它像一座 “桥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思维基础。
袋鼠数学竞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青少年数学赛事之一,覆盖 1-12 年级学生,尤其在低龄段(1-2 年级)极具影响力。它起源于法国,如今已在 80 多个国家开展,每年吸引超 600 万学生参与。与传统竞赛不同,它的核心理念是 “让数学变得有趣”,这一点从题目设计到参与机制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一二年级孩子来说,袋鼠竞赛的 “友好度” 堪称满分:
- 分级出题:专为 1-2 年级设置的 Level 1 试卷,题目围绕生活场景展开(如分糖果、小动物排队),完全避开抽象的公式和复杂计算;
- 鼓励参与:不强调 “淘汰”,而是通过趣味题目让孩子感受 “解决问题的快乐”,哪怕答错也能获得参与证书,保护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
袋鼠竞赛的题目就像 “数学小游戏”,完全摆脱枯燥的数字计算:
- 比如 “给 5 只小熊分 10 颗蜂蜜,每只小熊能拿到几颗?”—— 在分东西的场景中理解 “平均分”;
- 又如 “观察毛毛虫的花纹变化,下一只毛毛虫应该是什么颜色?”—— 在找规律中培养逻辑思维;
- 还有 “从迷宫入口到出口,哪条路线经过的数字之和最小?”—— 在闯关游戏中练习简单加法。
这些题目让孩子觉得 “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玩游戏”,不知不觉中理解数学概念。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做完袋鼠题会主动问‘还有吗’,这在以前做练习册时从未有过。”
- 基础题占 60%(如 10 以内加减法、简单图形识别),确保孩子能独立完成,获得 “我能行” 的成就感;
- 中档题占 30%(如简单应用题、规律推理),需要稍作思考,激发 “挑战欲”;
- 难题仅占 10%,主要是开拓思路,不要求必须做对,避免挫败感。
这种 “踮踮脚够得着” 的难度,让孩子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积累自信,逐渐摆脱对数学的 “畏惧感”。
袋鼠竞赛考察的是 “数学素养” 而非 “计算速度”,覆盖多个关键能力维度:
- 逻辑推理:比如 “根据小动物的排列规律,找出缺失的那只”;
- 空间想象:如 “把一张纸对折两次后剪开,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 生活应用:像 “买一支铅笔 5 元,买两支 8 元,买三支多少钱最划算”。
这些能力正是未来数学学习的核心基础。一二年级阶段通过袋鼠竞赛种下 “思维的种子”,远比多做 100 道计算题更有长远价值。
很多家长担心 “趣味竞赛没用”,但袋鼠数学的价值远超一张证书:
在上海 “三公” 学校、优质民办小学的面谈中,袋鼠竞赛的获奖经历(尤其是超级金奖、金奖)是孩子 “数学兴趣和能力” 的有力证明。不少上岸的学生家长分享:“简历里写了袋鼠获奖,面谈时老师会特意问孩子对数学的看法,这成了很好的交流切入点。”
袋鼠竞赛的难度循序渐进,一二年级打好基础后,三四年级可自然过渡到 AMC8 等进阶竞赛。因为两者都注重 “思维灵活性”,而非 “知识难度”—— 先通过袋鼠培养 “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习惯”,再学 AMC8 会更轻松。很多学生反馈:“袋鼠题里的逻辑推理思路,到了 AMC8 还能用得上。”
对一二年级孩子来说,袋鼠竞赛最大的价值是打破 “数学 = 做题” 的认知。当他们发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分糖果、走迷宫、找规律等生活问题时,会逐渐意识到:数学是一门 “有用又好玩” 的学科。这种认知带来的内驱力,会让后续的数学学习更主动。
一、袋鼠数学L1课程

二、袋鼠数学L2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