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奥林匹克(IEO)作为全球13项科学类奥林匹克竞赛之一,是面向中学生经济学领域的最高级别国际赛事。2026年全球总决赛将在中国苏州举行,这是IEO首次落户亚洲,对中国学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IEO参赛价值
IEO竞赛为体制内外学生提供了多重成长价值。在学术层面,IEO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时事,能够有效衔接大学课程。
在能力培养方面,IEO通过商业案例演讲、团队协作和金融素养测评等环节,全面锤炼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对于升学申请,IEO享有国际公认的权威性和认可度。获奖经历能够显著提升学术背景,尤其对申请经济、商科、金融等专业的学生极具竞争力。过往参赛者中,不乏被世界一流名校录取的成功案例。
二、赛事详情
2026赛季IEO竞赛提供了清晰的参赛组别选择,下表列出了两个主要组别的关键信息:
评估维度 |
新秀组(Junior Division) |
专业组(Senior Division) |
适合年级 |
7-10年级 |
9-12年级 |
命题语言 |
中英双语 |
英语 |
考核内容 |
微观经济学(20题) |
微观经济学(20题) |
宏观经济学(12题) |
宏观经济学(20题) |
个人理财(8题) |
国际经济与时事(5题) |
题目数量 |
40道选择题 |
45道选择题 |
答题时长 |
60分钟 |
60分钟 |
满分 |
400分 |
450分 |
晋级权限 |
仅限中国站 |
可晋级亚洲站和全球站 |
三、报名方式与时间轴
参赛者需要通过IEO官方平台注册报名。初选站允许个人参赛或4人团队参赛(支持跨校、跨年级组队),而中国站则要求必须组成3-5人团队。
2026赛季IEO竞赛的时间安排已经明确,以下是主要时间节点:
赛事阶段 |
时间 |
形式 |
备注 |
报名截止 |
2025年11月20日 |
线上 |
北京时间23:59截止 |
初选站 |
2025年12月 |
线上 |
全球同步选择题测评 |
中国站 |
2026年春季 |
线下 |
广东/长沙赛区,选拔国家队 |
亚洲站 |
2026年7月 |
线下 |
上海(次级竞赛机会) |
全球总决赛 |
2026年8月 |
线下 |
中国苏州(东道主) |
四、比赛环节与内容形式
IEO竞赛包含多个环节,全面评估选手的经济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在初选站,主要采用标准化笔试,侧重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新秀组聚焦日常经济决策(如储蓄、投资风险评估),而专业组则需要分析汇率机制、全球化影响等现实议题。
全国站(中国站)则包含三个核心环节:经济学测评(个人笔试)、商业案例演讲(团队路演)和金融素养测评(个人测试)。商业案例演讲环节要求团队在限期内分析真实商业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极大考验学生的战略设计和英文答辩能力。
全球总决赛进一步升级挑战难度,增加跨学科整合内容,如行为经济学理论应用、数据科学工具使用,以及实时热点分析,如全球供应链成本建模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分析。
五、参赛规则
IEO面向全球7-12年级、未满20周岁的中学生。中国区选手需满足中国国籍或中国大陆学籍。参赛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新秀组或专业组。
组队规则方面:初选站允许个人或4人团队参赛(鼓励同校组队,接受跨校、跨年级组队)。中国站起强制要求4人组队,未组队者由组委会随机分配。报名截止后,选择"组队参与"但最终未完成组队的同学,将以个人形式参与。
晋级机制包含多条路径:团队晋级(全国排名前20%的队伍直通全国轮)、个人晋级(未组队选手按个人成绩排名入围)和省队邀约(省内无晋级队伍时,第一名队伍可替补晋级,需初选参赛超200人)。
奖项设置方面:参与选手均可获得官方参与证明;个人成就证书授予经济学测评中个人总分≥70分(100分制)的选手;团队总分荣誉授予团队总分前20%的队伍;个人单项荣誉授予个人总分前15%的选手。
六、实用备赛技巧
知识体系构建是基础,专业组选手需掌握AP/IB/A-Level经济学课程核心内容,重点补充经济史与国际时事。新秀组选手则应聚焦基础经济学概念和个人理财知识,建立扎实基础。
真题实战训练至关重要,建议精练近5年真题,针对性突破高频考点(如博弈论、财政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全真模考,适应中英文双语命题形式和时间压力,提升应试能力。
团队协作演练不可或缺。组建能力互补团队(理论分析、数据处理、战略设计、演讲表达),定期模拟商业案例答辩。明确角色分工与责任分配,培养团队默契。
关注现实经济议题是提升分析能力的关键。日常关注全球经济新闻、政策变化和商业案例,尝试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经济学直觉和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2026赛季IEO经济竞赛为中国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国际交流平台,特别是全球总决赛首次在中国举办,为中国学子创造了更多参与机会。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学生,都能通过备赛和参赛过程获得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