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龄孩子来说,学数学最大的敌人是"畏难情绪"。 袋鼠数学竞赛 的三大优势,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低门槛不设限,保护学习兴趣。 竞赛分为G1-G12年级,每个年级的题目都匹配该年龄段的认知水平,零基础孩子也能参与。没有"选拔性淘汰",只有"鼓励性探索"——哪怕只做对1道题,也能获得参与证书,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挑战的游戏"。
第二,练思维不刷题,培养核心能力。 袋鼠数学竞赛的题目从不考"死记硬背",而是聚焦"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观察分析"这三大核心能力。比如G3年级的"图形旋转"题,需要孩子先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再想象旋转后的样子——这比单纯背"旋转公式"更能锻炼数学思维。长期训练,孩子会慢慢养成"先思考、后动笔"的解题习惯,这种能力对未来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第三,高获奖率不"注水",建立学习自信。 很多人吐槽袋鼠数学竞赛"65%获奖率太高",却忽略了它的"分层设计":奖项从"成就奖"到"超级金奖"共5档,既让普通孩子能拿到"参与鼓励",又让顶尖学生能脱颖而出。对低龄孩子来说,“获奖"不是目的,而是"正向反馈”——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获奖名单上,他会意识到"我能学好数学",这种自信比任何分数都珍贵。
袋鼠数学竞赛 “水赛"争议背后:你看重的是"结果"还是"过程”?
说袋鼠数学竞赛是"水赛"的家长,往往只盯着"获奖率"——毕竟65%的获奖率,确实比AMC8(全球前5%获奖)低了不少。但换个角度想:一项面向6岁孩子的竞赛,如果只有5%能获奖,剩下的95%孩子会不会因此讨厌数学?
袋鼠数学竞赛的定位,从来不是"选拔顶尖数学天才",而是"普及数学思维"。它的"普惠性",恰恰是最可贵的地方:让普通孩子也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让有天赋的孩子能在"超级金奖"中找到挑战。就像学走路,总不能要求孩子刚会走就跑马拉松——袋鼠数学竞赛,就是孩子数学学习路上的"学步车",帮他们稳稳地迈出第一步。
袋鼠数学竞赛培训班-L1(1-2年级)课程大纲
袋鼠竞赛培训班-L2/B(3-4年级)课程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