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孩子参加 袋鼠数学 竞赛后,数学成绩直接从70分飙到95分!" 最近家长群里疯传的这句话,让不少父母心动不已。但竞赛真能带来如此神奇的效果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袋鼠数学竞赛可不是什么野鸡比赛,它起源于1980年代的澳大利亚,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青少年数学赛事之一。每年有超过600万来自87个国家的学生参与其中。
这个竞赛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趣"。题目设计充满创意,常常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比如计算动物园里袋鼠的跳跃距离,或者帮小松鼠规划收集坚果的最优路线。完全不同于传统数学考试的枯燥乏味。
参赛者按年级分为不同组别,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对应级别的题目。考试时间75分钟,共30道选择题,难度循序渐进。最棒的是,答错题不扣分,这让孩子们能放松心态尽情发挥。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参加完竞赛后,课内数学成绩确实有所提升。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是兴趣的激发。当孩子发现数学可以这么好玩,那些曾经令人生畏的公式定理突然变得亲切起来。一个五年级的小参赛者说:"原来数学题也可以像解谜游戏一样有趣!"

其次是思维的拓展。竞赛题目往往需要多角度思考,这种训练让孩子在解决课内问题时更加灵活。比如一道关于图形对称的竞赛题,可能帮助孩子更快理解几何证明题。
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当孩子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那种"我能行"的成就感会自然迁移到日常学习中。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分享:"参加竞赛回来的学生,课堂发言都积极多了。"
虽然 袋鼠数学 竞赛有诸多好处,但指望它包治百病就太天真了。课内成绩的提升还需要扎实的基础训练。
有些孩子竞赛成绩优异,课内考试却表现平平。原因在于竞赛更侧重思维灵活性,而课内考试则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和计算准确性。两者考察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参加数学竞赛。对于数学基础薄弱或对数学有恐惧心理的孩子,过早参与竞赛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焦虑。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提醒:"强迫'数学困难户'参加竞赛,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想让袋鼠竞赛真正助力课内学习,需要讲究方法:
选对参赛时机很重要。最好等孩子课内知识掌握到八成左右再考虑参赛,这样既能检验学习成果,又不会因为知识缺口太大而受挫。
赛后复盘不可少。和孩子一起分析竞赛中遇到的难题,找出对应的课内知识点进行强化。很多培训机构都提供专门的"竞赛-课内衔接课程"。
保持平常心最关键。一位带出多个竞赛金奖的教练说:"把竞赛当成游戏,收获快乐;把课内学习当成修行,夯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但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采访了几位孩子通过竞赛显著提升课内成绩的家长,总结出几条实用建议:
王妈妈分享:"我们每周固定时间做竞赛题,但从不占用课内作业时间。孩子把竞赛题当'甜点',课内作业当'正餐',这样安排很合理。"
李爸爸说:"发现孩子通过 袋鼠数学 竞赛培养出的验算习惯,让他的课内考试粗心错误少了一大半。这种好习惯的迁移最珍贵。"
张妈妈提醒:"不要盲目追求奖项。我们第一年参赛时太在意名次,反而给孩子压力。第二年调整心态后,孩子发挥得更好,课内进步也更明显。"
结合中国数学教育特点,我们建议:
三年级开始尝试最合适。这时孩子已经掌握了基础运算能力,又还没进入小升初的紧张阶段,可以轻松享受竞赛乐趣。
寒暑假是黄金备战期。利用长假系统性地做一些竞赛训练,既不会影响正常课业,又能保持数学思维的活跃度。
组队学习效果更佳。3-5个水平相当的孩子组成学习小组,定期交流解题心得。这种互动既能互相促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记住, 袋鼠数学 竞赛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之门。但门后的宝藏能挖到多少,还得看日常学习的积累和坚持。理性看待竞赛,它确实能成为课内学习的助推器,但绝非唯一的捷径。
1.犀牛教育设置小班授课或一对一教学,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犀牛教育支持线上/线下同步授课
3.中英双语教学/纯英文授课,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4.犀牛教师团队精编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犀牛国际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袋鼠数学竞赛、澳洲AMC数学竞赛、AMC8数学竞赛考试内容系统性设置了分阶段课程,助力学生顺利通过竞赛!
| 犀牛低龄数学竞赛课程部分展示 |
| 学科 |
适合学员 |
| 袋鼠L1-L2全程班 |
适合准备L1-L2的同学 |
| 澳洲AMC全程班 |
适合备考9月澳洲AMC的同学 |
| Pre-AMC8全程班 |
适合2-4年级基础弱的同学 |
| AMC8基础/强化/冲刺 |
适合5-6年级基础好的同学 |
更多犀牛袋鼠数学竞赛、澳洲AMC数学竞赛、AMC8数学竞赛培训课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