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美国TOP20大学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约200+,而英国TOP2的每年录取中国学生人数差不多在250+?
而且在硕士阶段,英国有不少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都不需要提交GMAT/GRE成绩,而美国排名靠前的名校几乎都需要GMAT/GRE等成绩。
录取的门槛越高,入学的学生质量越高,那么老师就能设定更高的教学目标,自然出来的学生就更厉害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多不代表什么,只要匹配的教育资源够多,一样能有足够的教育质量。比如老师多不多呢?
2023年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的师生比例最佳的世界大学排名Top 100 中,日本地区的大学数量最多,美国的学校机构紧随其后,而英国只有一所大学上榜。
虽然英国在师生比、录取人数、门槛的维度和美国比较都落入了下风,但这些要素对于学生质量的影响都不是决定性的。
英国过于看重申请者的成绩
流失不少优秀学生
美国则不同,故此消彼长?
本科阶段,唯成绩论英雄的理念既把众多牛人硬推向了美国,还吸纳了一群高分低能(应试能力远胜过应用和创新能力)选手。
中国学生考A-level课程只要选对了科目,大多拿个好分数难度不算太高,于是在拿到好分数情况下(平均分等其他条件也足够)不提牛剑能不能进,至少帝国理工、UCL基本是可以进的。
相比之下申请美国,SAT、SAT2等即便拿了高分又能保证什么呢?
研究生硕士阶段,英国持续死板地贯彻唯分数论英雄,对各个申请者的毕业院校背景、平均分要求进行各类划分,不论申请者在单一方面如何优秀,但凡“短板”没能达到学校要求一律不考虑(确切来说是几乎不可能考虑)︰有些学生在双非学校拿了90多的平均分,最后还是竞争不过平均分80的985学生。
以量化条件是否达标作为学生录取的必要条件确实会挡住不少优秀的申请者,比如以下这些案例在英国就很难实现︰
硕士阶段,我们曾帮助过二本背景、各项成绩都一般、没有全职工作经验的学生被哈佛大学MBA录取(二三本进哈佛耶鲁的案例我们这个小工作室就做出过6例)﹔
GPA2.16的学生被美国前30水准的大学录取且拿到1/4奖学金;数以100多例背景极度劣势的学生被美国前10前3大学录取的案例,其中有不少不单是本科院校背景劣势,GPA/GMAT/GRE等成绩上也有明显短板(比如当年一位来自双非本科院校的C同学以64OGMAT,3.1GPA,7分雅思拿到了美国TOP3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
毕业后留英比留美难,投资了没回报
即便如此还去英国说明学生水平不行?
能留下就能更快获得高薪,8万美金一年的话,首年就有近60万!留不下回国,大概率比不过啊!那这么看的话,英国留学的性价比显然更低,那还非要去的,不就是水平不够去不了美国嘛!
首先,投资回报这个概念不应只看“短期内能否以最少时间来收回最大投资”,而是也持有一定的“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心态。
如果学生通过留学后找到了自己所热衷、热爱的领域,那么即便毕业伊始薪资收入不如家长们和世俗人群的预期,也不必给太大的压力和下过早的结论。
在每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均值回归”的理论是普遍适用的,对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来说,更应以较长的时间周期去看待对其的投资总回报及回报率。
第二个误区是,性价比高≠好,因为每个人的要求不同!
换句话说,如果一味追求“投资/回报”的绝对值最大,但最终收获的回报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性价比”再高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