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的揭晓,英国和香港的顶尖学府热度持续升温。牛津、剑桥稳坐全球前十的宝座,而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校也强势跻身世界前50,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的目光。在这种背景下,英港申请的“内卷”现象愈发明显,Alevel学生该如何突出重围呢?
与此同时,一个现象引发热议:
原本以英联邦为“主战场”的A-level学生,如今在英港申请中似乎被IB/AP选手“抢了风头”——有人惊呼:“A-level的优势要丢了?”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美国大学录取门槛飙升,加上政治环境波动,越来越多IB和AP学生转向英港联申。而英港名校因其教育体系相近、申请材料互通的特点,成为多国联申的“黄金组合”。
面对这一趋势,A-level学生该如何守住优势?今天,小编将从申请数据、课程差异、竞争策略三个维度深度解析。
美国Top 30大学录取率连年下滑,比如,2025年美本申请季落幕,哈佛大学:申请人数56,937,录取人数1,687,录取率2.96%;纽约大学(NYU):申请人数突破12万,录取率跌至12.5%。
相比之下,香港的“港前三”录取率虽低(非本地生约5%-8%),但因其国际化程度高、学费低于英美,成为“性价比之选”。
更关键的是,英港申请逻辑高度相似:
材料复用性高:A-level成绩、雅思、文书可直接用于两地申请,无需额外准备SAT或AP;
时间轴重叠:牛津UCAS截止日期(10月15日)与港大首轮申请(11月)接近,联申规划更高效;
学术偏好一致:英港均重视学术深度,与IB/AP学生的科研、论文经历形成竞争。
IB学生:全球认可度最高,论文(EE)和跨学科能力(TOK)契合英港名校对“学术潜力”的期待;
AP学生:单科难度高(如AP微积分5分率仅18%),且近年考试难度降低,更易通过高分证明学术能力。
2024年港大录取数据显示,IB学生占比从2020年的25%上升至35%,AP学生占比增长10%。一名IB学生凭借HL物理7分和机器人竞赛金奖,同时拿下帝国理工和港科大双offer。
A-level的核心优势从未消失,反而在竞争中更显独特:
深度学术聚焦:3-4门选科制,适合“偏科但专精”的学生。例如,物理工程方向学生可集中攻克数学、物理、化学,无需分散精力于文科;
模块化考试机制:一年三次考试机会,允许单科重考,压力低于IB“一考定终身”;
英联邦体系适配性:牛津、港大等校明确将A-level成绩作为核心录取标准,且对科目组合有清晰要求(如港大经济系要求数学A*)。
对非港籍学生而言,A-level赛道确实更拥挤。但港籍学生仍享有显著优势:
录取门槛更低:港大对港籍生的A-level要求为AAA,非港籍生则需AAA-AA*A;
学费减免:港籍生学费仅为非本地生的1/4(港大学费:港籍生4.21万港币/年 vs 非港籍生18.2万港币/年);
专业优先权:医学、牙科等专业对港籍生门槛宽松。
高分已成标配:港大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实际录取者A-level成绩普遍达到4A*,远超官网最低要求;
选课策略:避免“无效选科”。例如,申请经济专业时,数学、经济、高数组合比化学、历史更具竞争力;
实考为王:近年英港名校严打“预估分虚高”,最终成绩未达con offer条件者,40%被撤回录取。
学术延伸:参加STEP(剑桥数学入学考试)、BPhO(英国物理奥赛)等学科竞赛,证明专业深度;
实践结合:港校重视应用能力和领导力。
文书聚焦:避免泛泛而谈,需紧扣专业方向。
英国保底:曼彻斯特、布里斯托等校录取率较高,可作为牛剑之外的备选;
香港冲刺:港前三竞争激烈,可同步申请理工、城市大学(QS排名均前100,部分专业强于英国G5);
新加坡补充:新国立、南洋理工对A-level认可度高,且就业资源丰富。
犀牛教育开设Alevel课程专业培训辅导课程,包含中国三大主流考试局课程,课程设置小班/一对一模式,更精准关注学生的学习提升。更有A-Level全日制课程学习,全程授课。
授课模式:线上/线下同步开课(线下授课点:上海、北京、深圳、苏州、无锡、南京、青岛、杭州等)
授课语言:中英双语授课/纯英文授课
部分班型展示
更多年级 更多课程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南京、无锡、青岛、成都、武汉、天津、合肥、宁波、重庆均开设线下校区,其他城市学员也可参加线上网课享受总部师资,欢迎咨询~
《更多Alevel课程》
添加TT老师咨询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