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帝国理工学院的校园里,看着哥特式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很难想象两年前的我,还在高考的重压下挣扎得看不到方向。放弃高考选择 A-level,这条充满未知的路,我是如何用数学和经济双 A * 的成绩,实现逆风翻盘的?今天就把我的 “冒险之旅” 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一、逃离高考 “围城”:一个普通学生的破局时刻
高二下学期,我的成绩在年级中游起伏,按当时的模考分数,能考上一所普通一本,但离我的名校梦还很远。每天重复着 “刷题 - 考试 - 排名” 的循环,我逐渐对这种看不到尽头的竞争感到疲惫。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 A-level 课程 —— 可以自由选择 3 - 4 门擅长的科目,全球超万所高校认可,甚至能申请牛津、剑桥。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转机。
但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放弃高考太冒险”“A-level 全英文教学你根本学不来”…… 这些质疑声每天都在耳边回响。但我不想再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整理 A-level 的优势、目标大学录取案例,甚至找了已经通过 A-level 申请到港大的学长 “现身说法”,终于说服了父母。
转轨初期,我就遭遇了 “下马威”。全英文的数学教材里,“vector”(向量)、“integration”(积分)这些术语让我看得一头雾水;经济课上,老师要求用 “supply - demand model”(供需模型)分析实际案例,而我连模型的英文定义都背不下来。
为了攻克语言关,我自创了 “三管齐下” 法:白天上课遇到不懂的术语,立刻用手机拍照记录;晚上回家整理成单词本,标注发音和例句;睡前再用 Anki 软件复习。学科知识方面,我把普高数学的基础和 A-level 的知识点做对比,发现 A-level 数学虽然广度更大,但深度上普高生更有优势。比如三角函数,普高生已经做过大量难题,在 A-level 考试中反而成了 “送分题”。
在经济课上,我深知死记硬背行不通。每天花 1 小时阅读《经济学人》,把文章中的案例拆解成 A-level 考试能用的答题素材。比如在分析 “通货膨胀” 时,我引用了杂志中关于全球供应链中断导致物价上涨的案例,在考试中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
三、备考冲刺:那些 “熬最深的夜,刷最多的题” 的日子
到了备考阶段,我进入了 “疯狂刷题模式”。但 A-level 的刷题不是盲目刷,而是有策略地研究真题规律。我把近五年的数学和经济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整理,发现数学的 “Mechanics”(力学)部分每年都会考运动学图像题,经济的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必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
为了模拟考试状态,我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做真题。记得有一次模考,我在做数学压轴题时卡了壳,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焦虑感几乎要把我淹没。但我强迫自己深呼吸,按照平时总结的解题步骤,一步一步推导,最终成功解出答案。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考试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态的比拼。
四、申请季:用 “故事思维” 打动招生官
当成绩达到 AAA 后,我开始着手申请帝国理工的经济与金融专业。在个人陈述(PS)中,我没有简单罗列成绩和奖项,而是讲了一个 “故事”:我曾在社区组织过一次 “旧物置换活动”,用经济学中的 “资源优化配置” 理论,成功让闲置物品重新流通。通过这个案例,我阐述了对经济学的理解,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同时,我还参加了 EPQ 项目,研究 “数字货币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在论文中,我不仅分析了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原理,还结合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份 EPQ 报告成为了我申请材料中的一大亮点。
收到帝国理工 offer 的那天,我正在图书馆复习。当手机弹出邮件提醒时,我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从放弃高考的忐忑,到 A-level 学习的艰辛,再到拿到名校 offer 的狂喜,这段旅程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固定的赛道,只要敢于突破舒适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普通人也能实现逆袭。
如果你也在高考和国际课程之间犹豫不决,或是对 A-level 学习感到迷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