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A-Level 冲 A*,很多同学觉得 “考什么全看运气”,只能被动刷题。但学霸之所以能稳拿高分,关键在于他们会 “预判考点”—— 通过分析考试规律,提前锁定 “大概率会考的内容”,把复习精力精准砸在 “得分点” 上。今天分享 4 个学霸私藏的考点预判技巧,帮你从 “被动刷题” 变 “主动掌控”,稳冲 A*。

考试局每年发布的最新考纲,是最直接的 “考点信号”—— 新增或调整的内容,往往是当年大考的 “必考点”。很多同学忽略考纲变化,仍在复习已删除的旧知识点,白白浪费时间。
具体做法:
- 对比 “新旧考纲” 找差异:比如 Edexcel 数学考纲新增 “数据科学基础”,AQA 经济考纲调整 “全球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这些变化内容大概率会在当年真题中出现(占分可能达 10%-15%);
- 标记考纲 “优先级词汇”:考纲中 “理解”“应用”“分析” 等词汇对应的考点,比 “了解” 类考点更易出大题(如经济考纲 “应用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企业定价策略”,很可能出论述题);
- 结合 “考试局说明”:考纲附录的 “考试说明” 若提到 “加强对实验设计的考查”,则物理、化学的实验题占比可能提升,需重点复习实验步骤和误差分析。
紧跟考纲变化,等于提前抓住 “命题方向”,让考点预判更精准。
A-Level 考点有明显的 “重复性”—— 近 5 年真题反复出现的内容,大概率会继续考。学霸会通过统计真题考点频率,画出 “考点热力图”,优先攻克 “高频高分考点”。
操作步骤:
- 拿 1 科真题(如数学),按 “单元” 统计考点出现次数:比如 “导数应用” 在近 5 年 10 套真题中出现 8 次,“概率分布” 出现 6 次;
- 用不同颜色标注频率:红色(出现 7 次以上,高频必考点)、黄色(4-6 次,中频考点)、蓝色(3 次以下,低频考点);
- 聚焦 “红色高频考点”:比如数学 “导数应用” 高频且多考大题(占 12-15 分),就集中 70% 的复习时间攻克这类考点,低频考点仅用碎片化时间简单过一遍。
按频率预判考点,能让复习 “抓大放小”,避免在冷门考点上浪费精力。
考试局发布的 “考官报告”,会详细说明 “学生常丢分的考点”—— 这些 “失分重灾区”,往往是下一次考试的 “重点出题点”(命题人会反复考查,直到学生掌握)。
挖掘方法:
- 找报告中 “高频批评”:比如物理考官报告多次提到 “学生对电磁感应中‘楞次定律’理解薄弱,易判断错误”,则下次考试很可能再出楞次定律相关题目;
- 关注 “改进建议”:若报告建议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训练”,则经济、生物的图表题(如供需曲线、种群数量曲线)会是重点,需提前总结图表题答题模板;
- 记录 “典型错误案例”:报告中若举例 “学生混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则这类易混考点会是出题陷阱,需对比整理两者差异。
盯着 “失分点” 预判,既能避开命题陷阱,又能针对性补漏,提分效率翻倍。
A-Level 大题(尤其是理科综合题、文科论述题),常考查 “考点间的关联”。学霸会根据 “科目知识逻辑”,预判哪些考点会结合出题,提前准备综合题解题思路。
推导思路:
- 理科类:比如数学 “导数” 和 “函数最值” 关联紧密,大概率会出 “用导数求函数最值” 的综合题;物理 “运动学公式” 和 “牛顿第二定律” 常结合,易出 “多过程受力运动” 题;
- 文科类:经济 “通货膨胀” 和 “财政政策” 关联,可能出 “分析如何用财政政策缓解通胀” 的论述题;历史 “工业革命” 和 “殖民扩张” 关联,易出 “工业革命对殖民扩张的推动作用” 的分析题;
- 提前整理 “关联考点框架”:比如把 “导数 + 函数最值” 的解题步骤、“通胀 + 财政政策” 的论述逻辑写下来,考试时直接套用,避免临场思路混乱。
按知识逻辑预判综合题考点,能提前搭建答题框架,应对大题更从容。
其实,A-Level 考点预判不是 “猜题”,而是 “基于规律的理性分析”。通过 “考纲变化找必考点、真题频率找高频点、考官报告找陷阱点、科目逻辑找关联点”,你就能把复习精力聚焦在 “大概率考、占分高” 的内容上,从 “盲目刷题” 变 “精准提分”。最后冲刺阶段,学会预判考点,你离 A* 就只差 “执行” 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