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E、CAS 是 IB 的 “特色”,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隐形难点”。很多学生 DP1 开学后花 3 个月才搞懂 “EE 要写什么”,白白浪费时间。衔接班能帮你:
- TOK 入门:搞懂 “认知方式”“知识领域” 等核心概念,练笔 2 篇迷你 essay(500 字),避免开学后对着题目发呆。
- EE 选题指导:结合你的兴趣和学科优势,锁定 3 个可行方向(比如 “环境科学 + 本地污染治理”“经济学 + 奶茶品牌定价策略”),并学会用 “IB EE 评估标准”(研究问题、方法、分析、结论)自我检查。
- CAS 规划:不是列 “活动清单”,而是教你 “如何设计有深度的活动”(比如 “支教 + 教育公平调研” 比单纯支教更有价值),并掌握 “反思日志” 的写作框架(描述→感受→分析→行动)。
IGCSE 成绩有短板的学科,到了 IB 会更吃力。比如:
- 数学:IGCSE 代数好但几何弱,IB HL 数学的 “向量几何” 会成为绊脚石;
- 英语:IGCSE 阅读能拿 A,但写作逻辑混乱,IB 英语 A 的 essay 分数会很低;
- 科学:实验题扣分多,IB 物理 / 化学的 “实验报告” 占比 25%,直接影响总分。
衔接班的 “针对性补强” 能帮你:
- 用 20 小时集中突破一个薄弱模块(比如数学的 “微积分入门”、化学的 “有机反应机理”);
- 学习 IB 学科的 “答题套路”(比如物理实验题必写 “控制变量”“重复实验减少误差”,经济 essay 要 “定义→分析→评价” 三段式)。
IB 的学习方法和 IGCSE 完全不同:不是 “刷题 + 记忆”,而是 “理解 + 应用 + 反思”。衔接班能教你这些 “底层能力”:
- 时间管理:用 “四象限法” 规划任务(比如 “EE 选题” 是重要不紧急,“明天的数学作业” 是紧急重要),避免被 DDL 追着跑;
- 笔记系统:IB 知识点多且杂,学会用 “康奈尔笔记法”(主栏记重点,侧栏写疑问,底栏总结)和 “思维导图” 梳理跨学科联系(比如 “生物的进化论” 与 “历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 错题分析:不只是抄题,而是记录 “这道题考了什么思维方式”“我为什么错(知识点 / 逻辑 / 粗心)”“同类题的共性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