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这样的
IB 同学:每天看似没刷多少题,也不熬夜赶 due,却能轻松拿下 7 分。其实他们的秘诀不是天赋,而是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全周期规划」—— 知道每个阶段该抓什么、放什么,避开无效努力的坑。今天就来拆解这套 7 分选手的「隐藏规划」,看完你会发现,7 分真的是「规划出来的结果」。
很多人选课只看兴趣或热门程度,而
IB7 分选手从选课就开始为 7 分铺路,核心是「反脆弱搭配法」:
1. 用「保底 HL + 冲刺 HL」搭框架
他们不会盲目选 3 门最难的 HL,而是选 1-2 门「保底 HL」(自己擅长、学校 7 分率高的科目)+1 门「冲刺 HL」(有潜力但需努力的科目)。比如:
- 保底 HL:经济学(学校近 3 年 7 分率 20%,自己平时测验能稳定 6 分)
- 冲刺 HL:数学 AA(学校 7 分率 10%,但自己对逻辑推理有兴趣)
这样既能保证至少 1-2 门 HL 稳拿 7 分,又能挑战有价值的科目,总分更可控。
2. 提前「测试适配度」,避免中途换科
在 DP1 开学前,他们会做 3 件事:
- 借上届 HL 教材,翻到最难的 3 个章节(如物理 HL 的「相对论」),看能否看懂 60%;
- 找老师要 1 套 HL 入门级考题,限时做,看正确率是否能到 50%;
- 咨询学长:「这门课的 IA 选题难不难?需要哪些校外资源?」
如果 3 项中有 2 项不达标,果断换成 SL——7 分选手知道,硬扛不适合的 HL,只会拖垮整个备考节奏。
3. 悄悄「绑定申请优势」
比如想申计算机专业,他们会在 HL 选数学 AA + 物理,同时 SL 选计算机科学(即使学校不强制),用「HL+SL 组合」向大学证明:「我在这个领域有持续的深度学习」。这种「针对性选课」比盲目追求 3 门 HL 更有意义。
IB 知识点零散如碎片,IB7 分选手的日常学习不是堆积碎片,而是搭建「知识操作系统」—— 让知识点自动关联、随用随取。
1. 用「问题链」串起知识点
普通学生记公式:「F=ma 是牛顿第二定律」;
7 分选手记公式:「F=ma 适用于什么场景?当 F 是合力时,加速度 a 的方向如何?如果物体在圆周运动中,这个公式怎么变形?」
他们会在笔记上用「问题链」记录:
- 核心问题:为什么市场会出现垄断?
- 子问题:垄断的定义→形成原因(壁垒)→对消费者的影响→政府如何干预→干预的局限性
每学一个知识点,就用 3-5 个问题追问,强迫大脑建立逻辑关联。
2. 给知识点「贴标签」,方便检索
比如学历史 HL「法国大革命」,他们会给每个事件贴标签:
- 时间标签:1789 年(对应工业革命初期)
- 主题标签:阶级矛盾、思想启蒙、暴力革命
- 关联标签: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
这样在做「跨时代比较题」时,能快速调出相关知识点,而不是临时翻书。
3. 把「错题」变成「系统补丁」
普通学生的错题本只有「题目 + 答案」;
7 分选手的错题本有「三层信息」:
- 错误标签:知识点盲区(如化学的「水解反应条件」)
- 关联知识点:这道题涉及「盐类的水解」+「平衡移动原理」
- 预防措施:下次做题前先默念「水解反应看温度、浓度、酸碱性」
每道错题都像给知识系统打补丁,避免重复犯错。
IA 和 EE 占分 20%-30%,7 分选手不会等到截止日期前才动笔,而是用「倒推法」规划:
1. IA:从「选题」就埋下 7 分伏笔
- 避坑:不选「全班都想到的题」(如生物 IA 测「不同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类题评分严格,难出彩;
- 选「小众但可控的题」:比如「不同品牌可乐的 pH 值对铁钉腐蚀速率的影响」(材料易获取、变量易控制、结论易分析);
- 偷偷「加细节」:在实验设计里加「空白对照」(如用蒸馏水做对照组)、计算「数据误差百分比」,这些细节能让评分老师看到你的严谨性。
2. EE:用「HL 知识 + 个人经历」制造差异化
EE 想拿 A(对应 7 分档),关键是「独特视角」。比如:
- HL 经济学生,EE 写「家乡小吃摊的定价策略」(用 HL 学到的「边际成本」分析,结合自己周末帮忙看摊的经历);
- HL 文学学生,EE 写「外婆的方言故事与《红楼梦》民俗描写的共性」(用 HL 的「文化研究理论」,加入自己采访外婆的一手素材)
这种「HL 知识 + 个人经历」的组合,比空谈理论的 EE 更容易打动考官。
3. 给论文「留 3 次修改机会」
- 初稿:比学校截止日期早 1 个月完成(比如学校要求 12 月交,11 月就写完);
- 二稿:根据老师反馈修改(重点改逻辑漏洞,如 EE 的论证是否跑偏);
- 终稿:请学长或校外导师提意见(重点改语言表达,如「学术性词汇是否准确」)
7 分选手知道,IA/EE 的分数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到了冲刺阶段,7 分选手不拼刷题数量,而是练「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拿到最多分」。
1. 用「评分标准」反推答题模板
他们会把近 5 年真题的评分标准(markscheme)拆成「踩分点模板」:
- 物理 HL 大题:「公式 1 分 + 代入数据 1 分 + 单位 1 分 + 结论 1 分」(即使结果算错,写对公式和单位也能拿一半分);
- 历史论文:「背景介绍 1 分 + 论点 1 分 + 2 个论据 2 分 + 反方观点 1 分 + 反驳 1 分」(结构完整比内容完美更重要);
每次做题都按模板写,确保「会的题不丢分,半会的题拿步骤分」。
2. 算清「时间账」,给每分留出「性价比」
IB 考试时间紧张,7 分选手会提前计算:「每 1 分需要花多少时间」。比如 HL 数学满分 7 分,考试 3 小时(180 分钟),则「1 分≈25 分钟」。
- 简单题(占 40%,约 3 分):每题控制在 15 分钟内(性价比高,必须拿满);
- 中档题(占 40%,约 3 分):每题控制在 30 分钟内(尽量拿满);
- 难题(占 20%,约 1 分):先花 5 分钟写思路,若没头绪就跳过,最后用剩余时间攻坚(不恋战,避免影响其他题)。
3. 模拟考后「精准复盘」,不只看分数
普通学生模考后只关心「多少分」;
7 分选手会做「三维复盘」:
- 分数构成:哪类题失分最多(如化学的「有机推断题」);
- 时间分配:哪部分超时(如 SL 数学选择题花了太多时间);
- 状态波动:第 1 小时和第 3 小时的正确率差多少(若后半段下滑,说明体力需要训练)
根据复盘结果调整策略,比多刷 10 套题更有效。
IB 备考像马拉松,7 分选手的心态管理藏着「反焦虑技巧」:
1. 用「小目标」替代「7 分执念」
他们不会每天想「我要拿 7 分」,而是拆成:
- 本周目标:背完 HL 化学的「10 个有机反应机理」;
- 本月目标:IA 初稿达到 6 分水平(按老师反馈);
- 模考目标:比上次多拿 3 分(无论总分多少)
小目标的成就感会像滚雪球,慢慢积累成自信。
2. 建立「支持系统」,拒绝单打独斗
- 找 1 个「同频战友」:每天花 10 分钟互相提问(如你考我物理公式,我考你历史时间线);
- 跟老师「定期汇报」:每周五放学后找 HL 老师,说「这周我卡在哪了,您能给 1 个解决建议吗?」;
- 给家人「明确需求」:比如「我晚上 8-10 点学习,这段时间请不要打扰」
这些支持能帮你减少内耗,专注备考。
3. 允许「暂时落后」,但绝不「停止奔跑」
7 分选手都经历过「模考滑铁卢」:可能某次 HL 数学只拿了 4 分,或 IA 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但他们知道,IB 评分是「综合评估」,一次失误不代表最终结果。
他们会对自己说:「我现在 6 分,离 7 分只差 1 分,这 1 分可以从 3 道题的步骤分里找回来 —— 我能做到。」
说到底,IB 7 分不是「学霸专属」,而是「规划者的战利品」。从选课的精准布局,到日常的系统积累,再到冲刺的节奏把控,每一步都藏着「反盲目、反焦虑、反脆弱」的智慧。
别人能拿 7 分,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早想清楚:「我要走哪条路,每一步该踩在哪里」。现在开始规划,你也能成为「别人口中的 7 分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