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际课程比作登山路线,A-Level 像缆车直达峰顶, IB课程 更像负重越野:路径更长、坡度更陡,但沿途风景和到达后的视野也截然不同。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这条“最难也最全面”的路线到底怎么走、适合谁走。
一、IB 是什么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它不隶属于任何国家,却被全球 160 多个国家、5000 多所学校采用,连哈佛招生官网都专门给 IB 学生写了 FAQ。
二、四个学段,像一条完整“教育高铁” • PYP(3-12 岁):小学五年,把“提问”当核心功课。 • MYP(11-16 岁):初中五年,跨学科主题探究,写论文做项目。 • DP(16-19 岁):高中两年,传说中的“地狱模式”,也是大学最看重的文凭。 • CP(16-19 岁):职业导向,学术课 + 职业技能并行,适合动手型学生。 家长常常问:“小学没读 IB,高中还能上车吗?”答案是:可以。DP 阶段转轨成功的学生每年都有大把案例。
三、 IB课程 课程到底长什么样? 一句话:6 门学科 + 3 个核心模块。
-
6 门学科——“全面到不近人情” 学生必须从下面 6 组各选 1 门,共 6 门课,至少 3 门要读高阶(HL)。 ① 语言 A(母语文学) ② 语言 B(第二语言) ③ 人文社会(经济、历史、心理等) ④ 实验科学(物化生、计算机、设计技术) ⑤ 数学(分层考试,数学分析与方法/应用与解释) ⑥ 艺术(音乐、视觉、戏剧)——如果不爱艺术,可从 1-5 组再选一门补缺。
-
3 个核心——“IB 的灵魂” • TOK(知识论) 一句话:它逼你思考“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考核是一篇 1600 字论文 + 课堂展示。 • EE(拓展论文) 4000 字独立小研究,题目自选,大学一年级的论文格式提前体验。 • CAS(创造、行动、服务) 两年内完成 150 小时以上的课外活动:办社团、跑马拉松、做义工都算。IB 认为,只会考试的人不配拿满分。
四、 IB课程 的“难”到底难在哪? • 时间切片:6 门课 + 3 核心,两年里要交 20 多篇正式论文。 • 评价方式:70% 大考 + 30% 校内评估(IA),既要会考试也要会做实验、写报告。 • 语言门槛:TOK、EE 必须用英语写,相当于提前写大学期末 paper。 • 没有“瘸腿”空间:HL 数学 7 分、SL 艺术 3 分,总分一样会被名校追问“偏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