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放榜季,留学群里都会飘出一句“IB 学生又赢麻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不谈情怀,只用数据和案例拆解:IB课程 这张“全球通行证”到底好在哪,又适合哪类孩子。
01 六边形战士是怎样炼成的?
IB课程的“变态”之处,在于它用一套规则逼学生六边形成长: • 六大学科组:母语、外语、人文、科学、数学、艺术/选修——文理必须同框。 • 三大核心:TOK(知识论)+ EE(4000 字论文)+ CAS(150 小时课外活动)。
结果:孩子既要能在实验室跑 PCR,也要能在剧院背台词;既能写 4000 字经济学论文,也能周末去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招生官看到的,是一个“不会偏科”的未来大学室友。
-
时间管理 ≥ 游戏段位 每天 3 小时 HL 作业 + 1 小时 IA 实验 + 1 小时 CAS 记录,还能空出 1 小时健身。能给自己排甘特图的孩子,IB 就是天堂;反之,拖延症会被放大成灾难。
-
兴趣宽度 > 深度 喜欢数学,但也愿意花时间写戏剧评论;热衷物理,却也能为艺术展布展到凌晨。IB 的评分逻辑是“水桶理论”——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水位。
-
未来职业标签里带“people” 如果孩子的终极梦想是码农、精算师这类“单人输出型”岗位,A-Level 选三门理科也许更高效。但如果 TA 想进国际组织、咨询、法律、公共政策,需要把“人”和“社会”放进方程式,IB 的 TOK+EE+CAS 就是提前写好的脚本。
03 反面教材:这三种孩子慎选
• 严重偏科:HL 数学 7 分,SL 文学 3 分,总分一样会被面试追问“为什么文学这么低”。 • 写作恐惧症:TOK 展览 + EE 论文 + 六科 IA,累计 2 万+英文写作量,躲不掉。 • 家长式“陪读”:IB 要求自主管理,打卡式督学只会两败俱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