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 选课不用靠 “猜”,掌握 2 个核心逻辑定方向,避开 5 个常见坑,就能轻松选对。下面全是干货,看完直接能用。 
1. 逻辑一:“需求倒推” 法 —— 从升学目标定科目
- 操作步骤:先想 “未来想申什么专业”→查目标专业 “必选 / 推荐 IB 科目”→优先选 “刚需科目”,再补 “提分科目”;
- 文科示例:想申法学→查得多数法学院推荐 “历史”→选历史 HL(刚需)+ 中文 A HL(提分,母语优势)+ 经济学 SL(补全社科知识);
- 理科示例:想申计算机→查得必选 “数学 AA + 物理”→选数学 AA HL + 物理 HL(刚需)+ 化学 SL(基础补充)+ 中文 A SL(提分);
- 关键:刚需科目不遗漏,提分科目保总分,避免 “选了用不上”。
2. 逻辑二:“能力匹配” 法 —— 从自身短板定难度
- 操作步骤:先列 “自己的能力短板”→避开 “短板对应的高难度科目”→选 “优势适配的科目”;
- 文科短板示例:讨厌大量背诵→避开历史 HL(需记多时期事件),选经济学 HL(重逻辑轻背诵);
- 理科短板示例:数学计算弱→避开数学 AA HL(重理论推导),选数学 AI HL(重应用,计算简单);
- 关键:不硬啃 “短板科目”,用优势科目拿分,降低学习压力。
1. 坑一:“跟风选热门”—— 别人选啥我选啥
- 典型场景:听说 “经济学 HL 容易拿 7 分”,不管自己讨厌分析数据,跟着选,结果上课听不懂;
- 避坑方法:热门科目仅做 “参考”,问自己 “这科是否适配我的能力 / 目标”,适配再选,否则不选。
2. 坑二:“HL 越多越好”—— 觉得 HL 多 = 竞争力强
- 典型场景:文科选 3 门 HL(中文 A + 历史 + 心理学),每天写论文、背知识点,顾此失彼,最终 3 门都拿 5 分;
- 避坑方法:HL 数量 “文科≤2 门,理科≤3 门”,优先保证 HL 科目质量,而非数量。
3. 坑三:“忽略 SL 提分”—— 觉得 SL 不重要
- 典型场景:理科把精力全放 HL(数学 AA + 物理 + 化学),SL 选中文 A 却不重视,结果中文 A 只拿 4 分,拉低总分;
- 避坑方法:SL 选 “易提分科目”(如中文 A、经济学 SL),花 20% 精力拿 7 分,用 SL 拉高总分。
4. 坑四:“混淆‘兴趣’和‘能力’”—— 喜欢就选,不管会不会
- 典型场景:喜欢生物实验(兴趣),但生物知识点记不住(能力短板),硬选生物 HL,结果频繁挂科;
- 避坑方法:兴趣是 “加分项”,能力是 “基础项”,先看 “能不能学好”,再看 “喜不喜欢”,两者都满足再选。
5. 坑五:“不查专业要求”—— 想当然选科
- 典型场景:想申医学,以为 “选生物 HL 就行”,没查要求,漏选化学 HL,最终无法申请;
- 避坑方法:选课前必做 “查专业要求”,去目标大学官网(如牛津、剑桥)查 “IB 科目要求”,记清 “必选 HL 科目”,避免遗漏。
三、最后:1 个 “选课 Checklist”,一看就会用
选完科目后,对照下面 3 点检查,确保没踩坑:
- 刚需科目是否已包含(如医学的生物 + 化学 HL);
- 没有 “能力短板对应的高难度科目”(如数学弱却选数学 AA HL);
- HL 数量在合理范围(文科≤2,理科≤3)。
IB 文理科选课,逻辑对了方向就对,坑避开了就顺利。用 “需求倒推” 定科目,用 “能力匹配” 定难度,再躲开 5 个坑,选课根本不用愁,一看就会,一用就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