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必修的核心科目,IGCSE还提供超过70门选修课(涵盖语言、人文、艺术、技术等领域),学生通常需在此基础上选择3-5门(部分学校要求更多)。如何科学选科?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综合考量:
维度1:未来专业与职业方向——以终为始的规划
选科的核心逻辑是“匹配未来需求”。不同专业对IGCSE阶段的基础学科有明确要求,提前规划能避免后续学习“断层”。
-
理工科方向(如工程、医学、计算机):优先选择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挑战附加数学甚至进阶数学。例如,申请工程专业需要物理(力学、电学)和数学(代数、几何)作为基础;医学专业则依赖生物(细胞、遗传)、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储备。
-
商科/社会科学方向(如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经济、商务、历史、地理是更合适的选择。经济学科能帮助学生理解市场供需、货币政策等基础概念;商务课程涉及企业运营、管理策略等内容;历史与地理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区域分析能力(对申请法律、国际政治等专业尤为重要)。
-
艺术方向(如设计、音乐、戏剧):重点关注艺术设计、音乐、戏剧等实践性科目,同时需注重作品集准备。例如,申请艺术院校时,优秀的绘画作品、设计项目或音乐演奏视频往往是录取的关键加分项——它们能直观展示学生的创造力与专业潜力。
维度2:兴趣与优势——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学习过程会更有主动性,也更容易投入时间攻克难点。例如,对数字敏感的学生可能更适合数学、经济;喜欢动手实验的学生可能在物理、化学中表现更突出;热爱表达的学生或许能在英语文学、戏剧中找到自信。
同时,建议评估自己在各学科的过往成绩与学习能力——如果某科目长期成绩不理想(如英语阅读理解较弱),或学习时感到明显吃力(如抽象的进阶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可以适当规避,优先选择优势学科,避免因压力过大影响整体学习状态。
维度3:学校课程设置与师资——资源保障的关键
不同国际学校的IGCSE课程设置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可能在某类学科(如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上师资更强、教学资源更丰富(如配备专业实验室、艺术工作室);而某些小众科目(如日语、心理学)可能仅在特定学校开设。因此,选科前需了解学校的重点发展学科与师资力量——选择学校优势科目,往往能获得更专业的指导与更高的学习效率。
例如,某国际学校的计算机科学课程由行业资深教师授课,并提供Python编程实践项目;另一所学校的艺术设计课与本地美术馆合作开展校外实践——这类资源能为学生的选科学习提供额外助力。
维度4:A*率参考——理性看待“高分诱惑”
许多学生会关注科目的A率(即优秀率),将其作为选科参考之一。确实,部分科目(如德语、西班牙语、进阶纯数)因内容适配度高或选课学生基数小,A率相对较高(2021年数据显示部分小语种A率超80%)。但需注意:A率只是参考指标,而非唯一标准**。
如果学生对某科目完全不感兴趣(如小语种),或基础薄弱难以跟上进度(如进阶数学需要扎实的普通数学功底),盲目追求高A率反而可能导致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因此,建议将A率作为辅助信息,结合自身兴趣与能力综合判断——优先选择“感兴趣+有能力+有未来关联”的科目组合。
✨支持考试局:CIE、Edexcel、AQA
✨开设科目:精编20多门IG核心学科教材与配套分类习题,并汇总最新历年真题,结合考试得分技巧及考题趋势进行针对性课程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