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是的,从数据上看,选择某些科目确实在统计学上更容易获得A*或A。 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陷阱和更深的逻辑。
让我们来深入解读A/A*率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它来选课。
一、 A/A*率数据背后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高分率反映了科目难度和考察侧重点
真相二:高分率揭示了考生群体的“自我筛选”效应 这是一个关键点!高分率高的科目,往往是因为能力最强的学生选择了它们。
真相三:高分率 ≠ 个人得分难度 数据是群体的,而考试是个人的。一个对文字敏感、热爱阅读但逻辑一般的学生,强行选择高分率的数学和物理,结果可能只能是B;而他选择自己擅长且热爱的历史,尽管全球A*率低,他却有可能成为那顶尖的少数人。
真相四:大学招生官也懂这些数据 招生官非常了解不同科目的难度和高分率含金量。看到你在低A率的英语文学中拿到A,会比看到你在高A率的母语中文中拿到A 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展现了你更强的学术挑战能力。
二、 “容易得高分”的科目列表(及风险警告)
基于历年数据,以下科目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容易获得高分的:
1. 数学类
2. 科学类
3. 其他
⚠️ 重大风险警告: 盲目选择这些科目可能导致:
-
个人兴趣与能力的错配: 如果你讨厌计算和逻辑,强迫自己学数理化会是痛苦的折磨,最终成绩也可能不理想。
-
知识结构失衡: 大学(尤其是名校)希望看到学生文理兼修。全部选择“容易”的理科,可能被视为“避重就轻”,缺乏挑战精神。
-
未来专业受限: 如果你想申请人文社科专业,却没有一门像样的历史、地理成绩,会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三、 给你的黄金选课策略:在兴趣、前景与分数间找到平衡
正确的选课思路不是寻找“最容易的”,而是寻找 “最适合你且能最大化你优势” 的组合。
第一步:确定你的“核心基础” 这几门课无论如何都应优先考虑并力争高分:
-
数学
-
英语(根据水平选择第一或第二语言)
-
科学(至少两门,理工方向强烈建议三门)
第二步:运用“扬长避短”原则
-
如果你是理科强人: 在学好核心科目的基础上,选择附加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这是你的优势战场,理应在此斩获高分。
-
如果你是文科高手: 不要畏惧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的低A*率。你的语言和分析能力恰恰能让你在这些科目中脱颖而出。将核心科目的分数稳住,用你擅长的文科来展现学术深度。
-
如果你尚未确定方向: 选择均衡的组合——1门数学 + 1门科学 + 1门人文(经济/历史/地理)+ 1门艺术/技术(艺术/音乐/计算机)。这种组合既展示了你的全面性,也为你保留了未来最大的选择空间。
第三步:查询目标大学和专业要求 如果你有明确的梦校和专业,务必提前查询。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