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错题不是终点,把错题分类做成"声音标本"才是关键。 DSE 建立三个音频文件夹:"同义替换陷阱"、"口音干扰项"和"逻辑转折点",把每次练习中导致错误的原句剪辑保存。考前一周不再做新题,而是反复聆听这些"危险声音",直到能条件反射般识别出题人设置的"听觉地雷"。
有位考官私下透露,听力高分段选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敏感点"清单。比如特别注意"actually"后面的转折,或是"sort of"这类模糊表达的真实意图。试着用两周时间建立你的TOP10敏感词列表,你会发现很多错误其实早有预兆。

记住,听力提升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那些看似停滞的"平台期", DSE 其实是大脑在默默重组听觉处理系统。当你能在听到问题前就预判出题点,当广播里的连读不再让你惊慌失措,那个期待已久的分数突破自然会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