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校内英语稳居前三, KET 却只考了 130 分;邻居家孩子校内勉强及格,KET 反而考了 140 分。”
最近后台收到的这条留言,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困惑:为什么校内成绩和 KET 分数常常 “背道而驰”?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两种考试从根上就不是一套评价体系。与其纠结 “分数是否相关”,不如看清这 3 个核心区别 —— 
一、考察维度:一个 “单点深挖”,一个 “全景扫描”
校内英语像 “单科测验”, KET 更像 “综合体检”。
校内考试的考察维度高度聚焦:以五年级为例,期末考可能 80% 的分值都围绕 “一般过去时”“情态动词 can/may” 和 “50 个课本核心词” 展开。孩子只要把这几个单点练透,就能轻松拿高分。比如语法题反复考 “yesterday 后面接动词原形还是过去式”,阅读材料也多是课本单元主题的延伸,相当于 “换汤不换药”。
而 KET 的考察维度是 “360 度无死角”:听力涵盖机场广播、电话留言、餐厅对话等 7 类场景;阅读包含广告、邮件、通知、短文等 5 种文体;写作要求写便条和邮件两种格式;口语涉及自我介绍、观点讨论、场景应对 3 个环节。它不要求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 “钻牛角尖”,但必须在每个维度都达到 “能应付” 的水平。就像开车考驾照,不会让你研究发动机原理,但必须会起步、转弯、停车 —— 缺了任何一项都拿不到证。
二、评价标准:一个 “看对错”,一个 “看效果”
校内英语的评分标准是 “非黑即白”,KET 则是 “灰度打分”。
校内考试里,单词拼错一个字母就扣分,语法错一个时态就零分,答案具有唯一性。比如 “He go to school by bus.” 这句话,校内老师会直接圈出 “go”,标注 “应为 goes”,因为 “第三人称单数加 s” 是铁律。
但 KET 的评价标准更灵活:以写作为例,只要能清晰传递信息,哪怕用简单句、有少量语法错误也能拿高分。曾有个考生写请假条:“I am ill. I can't go to school tomorrow. Please excuse me.” 句子简单到像小学生水平,但因 “目的明确、格式正确”,反而比堆砌复杂句却没说清 “请假几天” 的考生得分更高。
口语考试更是如此:考官不会因 “发音不够标准” 直接扣分,但如果 “说半天没说到重点”(比如问 “你喜欢什么运动”,却扯了 5 分钟天气),流利度再好也拿不到高分。它的核心是 “能否有效沟通”,而不是 “说得有多完美”。
三、能力导向:一个 “学知识”,一个 “用知识”
校内英语培养 “知识储存者”,KET 筛选 “工具使用者”。
校内英语的学习逻辑是 “输入→记忆→输出”:课本里教 “library 是图书馆”,考试就考 “图书馆的英文是什么”;教了 “be going to 表示将来”,就考 “明天要下雨” 的英文表达。孩子只要像 “硬盘” 一样把知识存进去,考试时准确 “调取” 出来就行。
KET 则要求孩子成为 “英语工具的使用者”:它不考 “‘预订’的英文是 book 还是 reserve”,但会在听力里问 “ How can I book a table for two? ”,看孩子能否听懂并回应;不考 “‘打折’的英文拼写”,但会在阅读里放一张超市海报,看孩子能否算出 “买二送一” 的实际价格。
就像学数学:校内考试考 “1+1=2” 的计算规则,KET 则考 “用 10 元钱买两支 3 元的笔,能找零多少”——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应用。很多校内学霸栽在 KET 上,就是因为只会 “背公式”,却不会 “解应用题”。
最后想说:
校内成绩好,说明孩子有不错的学习态度和基础能力,这是优势;但 KET 分数高,证明孩子能把英语当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另一种能力。
与其用 “校内分数” 预判 KET 结果,不如换个思路:把 KET 当成一面镜子,看看孩子的英语能力在真实场景中还有哪些 “短板”—— 毕竟,我们学英语的终极目标,不是在试卷上画对勾,而是能在需要时从容开口、顺畅沟通。
互动话题:你觉得孩子学英语,“知识扎实” 和 “会用” 哪个更重要?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