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家长的教育焦虑清单里, PET 考试常年占据一席之地。“花了那么多时间,最后就一张纸,真是鸡肋”“现在学校都不看这个了,考了白考”…… 类似的吐槽总能引发一堆共鸣。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说 “鸡肋” 的人里,有人是真踩了坑,也有人是用错了衡量标准。今天,我们就来撕开 “PET 鸡肋论” 的表象,聊聊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一、“鸡肋” 说法的源头:用 “功利性” 衡量,自然觉得不值
很多人觉得 PET 是鸡肋,核心原因是用 “即时回报” 的尺子去丈量它的价值:
- “没直接加分就是没用”:上海升学政策里,PET 从未出现在 “加分清单” 上,不像奥数杯赛能直接兑换 “升学门票”。于是有人觉得,花 1 年时间备考,换不来 “看得见的好处”,就是浪费。
- “别人不考我也不考”:当身边出现 “某牛娃没考 PET 照样进名校” 的案例,很容易引发 “跟风否定”。但这些案例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牛娃可能通过原版阅读、海外夏校等其他方式证明了英语能力,PET 只是 “非必需选项” 而非 “无用选项”。
- “考完就忘等于白学”:确实有孩子考完 PET 后,词汇量和语法迅速退化,但这不是 PET 的问题,而是后续没有持续学习的结果。就像健身停练会反弹,英语能力不维护,自然会退步。
用 “能否直接变现”“别人是否需要” 来判断 PET 的价值,本身就窄化了它的意义。
二、上海 PET 的 “隐藏价值”:这些作用不在证书上,而在过程里
1. 给英语学习 “搭框架”,避免碎片化
上海校内英语教材知识点分散,很多孩子学了 3 年,还分不清 “现在完成时” 和 “一般过去时” 的区别。PET 备考则像给英语学习 “搭骨架”:
- 3500 词的词汇体系,涵盖日常交流、阅读写作的核心词,避免孩子在 “背了又忘” 的零散词汇中打转;
- 系统的语法训练(如从句、时态、被动语态),能帮孩子建立 “英语逻辑思维”,比如写句子时会自然考虑 “主谓一致”“时态呼应”。
很多家长反馈:“孩子考完 PET 后,做校内英语题像‘开了窍’,错题少了一半,因为他终于懂了‘为什么这么选’。”
2. 适应 “真实英语场景”,跳出 “课本舒适区”
上海英语教育的一大痛点是 “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而 PET 考试从设计上就逼着孩子 “用英语解决问题”:
- 听力考 “机场广播找登机口”“餐厅投诉食物问题”,都是出国或涉外场景的预演;
- 阅读考 “租房合同条款”“活动通知时间地点”,培养 “用英语获取信息” 的能力;
- 口语考 “讨论周末去哪玩”“是否应该增加体育课时”,锻炼 “即时表达观点” 的勇气。
这些能力,恰恰是上海国际化环境中最需要的。某外企 HR 曾说:“我们招实习生时,PET 通过者在英文邮件沟通、外籍同事交流时,普遍比只有校内英语成绩的学生更自然。”
3. 给青春期孩子 “成就感锚点”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孩子容易陷入 “学习迷茫期”:觉得努力了也没进步,找不到成就感。PET 考试则像一个 “可达成的小目标”:
- 从 “单词都认不全” 到 “能看懂英文小故事”,从 “不敢开口” 到 “能和外教聊 5 分钟”,每一点进步都能被量化;
- 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孩子会直观感受到 “坚持的力量”,这种自信会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上海某初中班主任观察:“通过 PET 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抗挫折能力也更强。”
三、为什么有人觉得它 “鸡肋”?3 个常见误区
1. 把 “证书” 当终点,而非 “起点”
有人考完 PET 就把证书束之高阁,不再碰英语,自然觉得 “没用”。但 PET 更像英语能力的 “及格线”:通过后若能继续读原版书、看英文新闻,能力会持续进阶;若就此停步,证书当然会 “贬值”。
2. 用 “升学功利性” 绑架考试价值
如果孩子目标是 “只靠校内成绩升学”,且对英语无更高要求,PET 确实可能 “没用”。但如果把英语看作 “终身技能”,而非 “升学工具”,PET 的价值就会显现 —— 毕竟,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英语好的人永远更有竞争力。
3. 选错了 “备考姿势”
如果用 “死记硬背模板”“疯狂刷题” 的方式备考,孩子会觉得 “痛苦且无用”。但如果用 “原版阅读积累词汇”“英文动画练听力” 的方式,备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自然不会觉得 “鸡肋”。
四、上海家长的 “理性选择指南”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情况,PET 值得投入:
如果属于这些情况,可暂时不考:
最后想说:上海 PET 被说 “鸡肋”,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用 “短期功利” 的尺子去衡量它的 “长期价值”。它不是 “升学神器”,也不是 “必选项”,但对需要提升英语能力、建立学习框架的孩子来说,它更像一把 “钥匙”—— 打开的不是某扇名校大门,而是 “用英语看世界” 的可能性。
至于值不值,或许取决于你更看重 “当下的证书”,还是 “未来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