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 PET 就是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话在家长圈流传了太多年,以至于不少人还没了解清楚,就先入为主给它贴上了 “无用” 的标签。但事实上,那些喊着 “鸡肋” 的人,要么是用错了 PET,要么是没真正看懂它的价值。今天,我们就用事实说话,彻底终结 “PET 鸡肋论”,看完你再判断它到底值不值。
一、“鸡肋论” 的根源:用错了衡量标准,自然觉得没价值
很多人觉得 PET 是 “鸡肋”,核心是拿错了尺子 —— 用 “短期功利回报” 衡量 “长期能力投资”,用 “证书有无” 替代 “能力强弱”。
1. 错把 “不能直接加分” 等同于 “没用”
上海升学政策明确禁止 “证书加分”,于是有人说 “PET 没用了”。但这是对升学逻辑的误解:学校不看证书,不代表不看证书背后的能力。
比如民办学校面谈,当两个孩子的简历其他条件都一样时,能流畅用英语讨论 “环保问题”(PET 口语常考话题)的孩子,必然比只会背英文课文的孩子更受青睐。这里的关键是 “英语能力”,而 PET 只是证明这种能力的载体。就像企业招聘看学历,不是看文凭本身,而是看文凭背后的学习能力。
2. 错把 “跟风考砸” 归咎于 “考试本身”
有些家长看到 “别人家孩子考了 PET 也没进名校”,就说 “考了白考”。但这些 “考砸” 的案例,大多是因为盲目跟风:孩子校内英语才 70 分,硬逼着报 2 万的保过班,最后只拿个 “通过”,自然觉得 “鸡肋”。
PET 就像健身器材,给有基础、会使用的人能练出好身材,给零基础、瞎练的人只会伤身体。它的价值从来不在 “人人适用”,而在 “适者受益”。
1. 英语能力的 “升级加速器”,帮孩子跳出 “校内舒适区”
上海校内英语教材难度有限,很多孩子考 95 分却连《小猪佩奇》原版都看不懂 —— 这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学习内容没触及 “真实应用”。PET 能精准解决这个问题:
- 词汇从 2000 个校内词扩展到 3500 个实用词,涵盖购物、旅行、学习等高频场景,孩子看英文菜单、查英文说明书不再犯怵;
- 语法从 “简单句” 升级到 “复合句”,能理解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取消野餐” 这种带逻辑的句子,而不只是 “这是一只猫”;
- 阅读从 “短文填空” 变成 “通知、邮件、故事”,孩子学会 “快速找关键信息”,比如从夏令营通知里看出 “报名截止时间”“需要带什么物品”。
某小学英语老师说:“班上通过 PET 的孩子,三年级就能自主阅读《典范英语》8 级,这是校内 95 分孩子很难达到的。”
2. 升学路上的 “能力过滤器”,帮孩子在隐形竞争中突围
虽然没有 “明码标价” 的加分,但 PET 在升学的 “隐形筛选” 中作用明显:
- 民办双语校的 “英语特色班”,分班考试题型和 PET 高度相似。去年上海某知名民办初中的分班考,写作题是 “给笔友写一封介绍上海的信”,和 PET 写作真题几乎一样,备考过的孩子轻松拿下高分;
- 公立学校的 “分层教学”,老师会悄悄参考 PET 成绩。一个 PET “优秀” 的孩子,大概率会被分到进度更快的英语班,接触更难的阅读材料和更丰富的课堂活动;
- 即便是小升初后的衔接,PET 也能帮孩子 “赢在起跑线”。初中英语词汇量要求 3000+,PET 提前攻克了这个难关,孩子开学后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物理等新学科上。
3. 长期发展的 “能力储备库”,适配上海的国际化底色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对英语的需求早已超越 “考试”。PET 培养的能力,会在未来各种场景中发光:
- 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能看懂英文规则、用英语答辩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
- 高中想读 AP、A-Level 等国际课程,PET 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帮孩子快速适应全英文教材;
- 哪怕是爱好,看原版漫画、追美剧不看字幕、和外国网友聊天,PET 水平都是 “入门门票”。
一位外企 HR 说:“应届生简历里有 PET,至少说明他英语不是‘哑巴英语’,在涉外业务沟通中更有优势。”
三、判断 PET 是否 “鸡肋”,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 孩子是否有 “基础门槛”? 校内英语 85 分以上,能自主阅读简单英文小故事,说明有潜力;否则先补基础,别浪费时间。
- 是否有 “明确用途”? 是为了进双语校、提升英语能力,还是单纯跟风?前者值得投入,后者大概率觉得 “鸡肋”。
- 能否接受 “过程价值”? 就算没进名校,孩子英语能力实实在在提升了,算不算收获?能接受就考,否则别考。
最后想说:
上海 PET 被说 “鸡肋”,就像有人说 “跑步没用”—— 对想健身的人来说,跑步是高效的锻炼方式;对不想动的人来说,确实只是浪费力气。它的价值从来不在 “证书本身”,而在 “能否帮适合的人实现目标”。
别再被 “鸡肋论” 误导,先想清楚 “自家孩子是否需要”。对的人用对的方式,PET 从来都不是鸡肋,而是助力成长的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