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鸡娃证书界, KET 绝对是 “顶流” 般的存在。它像一个自带流量的明星,让无数小学生为之疯狂,又让他们暗自吐槽。孩子们对 KET 的感情,复杂得像一部 “爱恨情仇” 大戏:有拿到证书时的欣喜若狂,有刷题到深夜的痛苦挣扎,有被家长催促时的厌烦抵触,也有看到同伴都在考时的不甘落后。这场围绕 KET 展开的 “爱恨情仇”,到底藏着孩子们怎样的心声和成长轨迹? 
尽管备考过程充满艰辛,但不可否认,KET 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 “爱” 的理由,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成就感。
当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背会了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单词,看懂了曾经一头雾水的英文短文,写出了符合要求的英语小作文,那种付出后收获的成就感,是其他事情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当收到 KET 证书,看到上面 “通过” 甚至 “优秀” 的字样时,孩子们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一位小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拿到 KET 证书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忘了。”
KET 带来的 “优越感” 也是孩子们 “爱” 它的原因之一。在班级里,拥有 KET 证书的孩子往往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同学的羡慕。当老师在课堂上表扬 “某某同学通过了 KET,大家要向他学习” 时,那种自豪感会让孩子们对 KET 多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种 “优越感”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有信心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
恨之切:备考过程中的痛苦与压力
然而,KET 带给孩子们的 “恨”,同样刻骨铭心。备考 KET 的过程,对很多孩子来说就是一场 “煎熬”。
为了考取 KET 证书,孩子们不得不牺牲大量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周末不能去公园放风筝,不能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 instead 要去培训机构上 KET 课,回家还要刷真题、背单词。有个孩子说:“我最怕周末了,别的同学在玩,我却要背那些讨厌的单词,有时候背到晚上十一点还背不完,真的好恨 KET。”
除了时间被占用,学习的压力也让孩子们喘不过气。KET 的难度对小学生来说并不低,尤其是听力和口语部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有些孩子因为一次模拟考没考好,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和指责,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他们觉得 KET 就像一个 “紧箍咒”,牢牢地套在自己头上,让自己无法呼吸。
情之缠:家长期望下的无奈与妥协
在孩子们对 KET 的 “爱恨” 背后,还掺杂着对家长的复杂情感,这种 “情” 让他们既无奈又不得不妥协。
孩子们知道,家长让他们考 KET 是为了他们好,是希望他们能在升学竞争中更有优势。所以,即使心里再不愿意,他们也会努力去备考,不想让家长失望。有个孩子说:“我知道妈妈为了让我考 KET,花了很多钱报班,还每天陪我学习,虽然我不想考,但我还是会努力,因为不想让妈妈难过。”
但这种妥协背后,也藏着孩子们的委屈。他们希望家长能理解自己的感受,能给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强调 KET 的重要性。当家长因为备考 KET 而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孩子们会觉得家长更在乎的是那张证书,而不是自己。这种复杂的情感,让孩子们对 KET 的感情更加纠结。
仇之隐:同伴竞争中的焦虑与排斥
KET 引发的同伴竞争,也让孩子们之间产生了一种隐秘的 “仇”。这种 “仇” 不是真正的仇恨,而是竞争带来的焦虑和排斥。
当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都通过了 KET,甚至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时,那些还在备考或者没通过的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些孩子会因此排斥那些通过 KET 的同学,不愿意和他们交流,甚至在心里暗暗 “较劲”。这种竞争让原本单纯的同学关系变得复杂,也让孩子们对 KET 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
而且,这种竞争还会被家长放大。有些家长总喜欢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你看某某同学都通过 KET 了,你怎么还这么不努力”,这样的话语会深深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对 KET 产生更强烈的排斥感。
写在最后:让 KET 回归其应有的位置
孩子们对 KET 的 “爱恨情仇”,反映出 KET 在上海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我们应该明白,KET 只是一个英语能力证书,它不该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全部,更不该让孩子们在 “爱恨” 中迷失自己。
家长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让 KET 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成为检验孩子英语能力、促进孩子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毕竟,孩子们的快乐和成长,比任何一张证书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