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PET的最后阶段,很多考生对着阅读真题愁眉不展:“文章能看懂,题却总做错”“刷了无数题,正确率还是原地踏步”……其实,阅读提分的关键不在“刷量”,而在“啃透”——像啃骨头一样,既要嚼碎细节,又要嚼出章法。想要让每一份努力都转化为分数,这几个“啃法”必须掌握。
很多人读文章时从头读到尾,看似 “通读”,实则抓不住重点。高效的 “啃法” 是先拆文章骨架(结构和逻辑),再填血肉(细节和词汇)。
第一步:30 秒抓骨架
- 读每段首句和尾句,圈出 “逻辑信号词”(如 however、therefore、for example),快速判断文章结构:是 “问题 - 解决方案”“观点 - 反驳” 还是 “现象 - 分析”?比如某篇文章首段说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第二段首句用 “one solution is…”,第三段用 “another way is…”,立刻就能判断是 “问题 + 多个解决方案” 结构,做题时定位到对应段落找答案即可。
- 第二步:精准啃细节
带着题目回原文 “定向啃细节”,不用逐字读,只精读与题干相关的句子。比如题目问 “作者对方案 A 的态度”,直接找到原文中描述 “方案 A” 的段落,重点啃 “形容词”(如 effective、unrealistic)和 “转折句”(如 “but it may cause new problems”),这些地方藏着态度的关键。
先搭骨架再填肉,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避免被无关细节带偏。
错题不是改完答案就完事,得像反刍一样反复嚼,直到挖出 “根本错因”。否则,同一类坑会反复掉。
记录 “错因三要素”
- 每道错题都要写清:① 定位到原文哪句话?② 当时为什么选错?③ 正确答案的依据是什么?
比如一道推理题做错了,要写明:“定位到第 4 段第 3 句,但误以为‘可能’等于‘一定’,忽略了原文的‘maybe’;正确答案是因为原文提到‘相关数据不足’,所以‘无法确定’。”
- 每周 “错题归类啃”
把错题按 “类型” 打包啃:比如 “同义替换盲区”“逻辑词漏看”“过度推理” 等。针对 “同义替换盲区”,专门整理 10 组易错替换(如 “important=vital”“stop=cease”);针对 “逻辑词漏看”,用荧光笔把所有错题中的 “but、so、although” 标出来,强化敏感度。
反刍错题的过程,就是帮你堵住思维漏洞的过程。
PET 阅读有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等多种题型,每种题型的 “啃法” 不同,盲目用一套方法只会事倍功半。
选择题:“题干 - 选项 - 原文” 三点对齐
- 先圈题干关键词(如人名、数字),再把选项拆成 “核心词”(如 “原因”“结果”“态度词”),最后回原文找 “三点重合” 的句子。比如选项说 “Tom refused the plan”,原文说 “Tom said he couldn’t accept the proposal”,“refused=couldn’t accept”“plan=proposal”,三点对齐就是正确答案。
- 匹配题:“题干与段落” 抓 “唯一对应点”
不用通读段落,直接看题干问什么(如 “哪段讲了环保措施”),再扫读段落找 “环保措施” 的专属词(如 recycle、reduce pollution),找到唯一对应段落即可。注意:匹配题通常 “一段对应一题”,不会重复,找到后可直接排除。
- 填空题:“前后文线索” 优先于 “词汇量”
空格前后的 “搭配”“逻辑” 比单词本身更重要。比如 “she ______ a letter”,前面是 “she”,后面是 “letter”,结合常识能想到 “wrote”“sent”;再看上下文时态,如果是过去时,就填 “wrote”。
靶向啃题型,相当于给不同的锁配不同的钥匙,效率自然高。
平时正确率高,一到模考就掉链子?问题出在 “啃速” 没练对。考前必须练 “限时啃”,让大脑适应考场节奏。
单篇 “啃时” 标准
- 短篇文章(如通知、广告)+ 题目:5-6 分钟
中长篇文章(如议论文、故事)+ 题目:7-8 分钟
整套阅读模块:严格控制在 35 分钟内(最后留 2 分钟填答题卡)。
- “卡壳题” 应急啃法
遇到超 3 分钟没头绪的题,立刻用 “排除法” 缩小范围(排除与原文矛盾的、绝对化表述的选项),标记后先做后面的题。最后回头再啃时,往往会有新思路。
限时啃的目的,是让你在 “速度” 和 “正确率” 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小失大。
冲刺阶段的阅读练习,与其盲目刷 10 篇新题,不如把 3 篇真题按这几种方法 “啃透”。当你能精准拆解文章结构、吃透错题根源、靶向攻克题型、把控做题节奏时,阅读正确率自然会稳步提升。记住:
PET 阅读不是 “硬啃” 出来的,而是 “巧啃” 出来的 —— 用对方法,每一分努力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