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高端教育机构的走廊里,一位妈妈正拿着计算器和日历本反复演算:“从现在到 5 月考试,还有 12 周,每周要提 7 分才能到 850……” 旁边的咨询顾问在一旁补充:“我们有个学生,寒假每天 8 小时集训,3 个月提了 120 分,您家孩子基础不错,完全有希望。”
小托福分数在上海家长心中的分量,早已超越 “考试成绩” 的范畴,演变成一场关乎升学、面子甚至孩子未来的 “战役”。那些为了分数而采取的 “疯狂操作”,看似不可思议,却真实反映了它在教育竞争中的权重。 
一、“时间掠夺战”:把孩子的每分每秒都绑在小托福上
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冲刺高分,上海家长们对孩子的时间进行 “军事化管理”,恨不得把一天 24 小时都掰成两半用。
幼儿园就启动 “倒计时”
某国际幼儿园的家长群里,有人分享了一份 “ 小托福预备计划”:3 岁听英文儿歌积累 500 词,4 岁看科普动画学基础句型,5 岁开始做小托福入门题。一位妈妈晒出孩子的作息表:每天早上 7 点起床听听力,晚上睡前背 10 个学术词汇,周末两天全天上 “小托福启蒙班”。
当被问及 “孩子会不会太累”,她无奈地说:“隔壁班的朵朵已经能认读‘photosynthesis’了,我们不能等。”
寒暑假变身 “封闭式集训营”
每年寒假,上海的小托福培训机构都会推出 “冲刺班”,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6 点,每天 8 小时密集训练。有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备考,甚至在机构附近租房子,整个假期不让孩子碰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日记里写道:“这个寒假,我只见过两次太阳,一次是去模考的路上,一次是出成绩那天。” 而这样的 “牺牲”,在家长眼中 “很值”—— 毕竟,多考 10 分,可能就意味着离 “三公” 学校近了一步。
挤压所有 “非必要” 时间
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 这些在家长看来 “与小托福无关” 的课程,成了被牺牲的对象。有家长甚至跟老师请假:“孩子要备考小托福,这学期的兴趣班就不参加了,等考完再说。”
更极端的是,连孩子吃饭、走路的时间都被利用起来:早餐时听小托福听力片段,上学路上背单词卡片,放学车里做语法题。有位爸爸发明了 “碎片时间学习法”,把小托福高频词做成贴纸贴在冰箱、衣柜上,让孩子 “睁眼闭眼都能看见”。
二、“资源堆砌战”:砸钱如流水,只求分数再高一点
在上海家长看来,小托福分数是 “用金钱堆出来的”,为了高分,他们在教育投入上毫不手软。
天价私教成 “标配”
普通小托福培训班一节课 500 元,而 “前 ETS 考官”“满分导师” 的私教课,时薪能达到 2000 元。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短期内提分,一次性报了 100 节课,光学费就花了 20 万。
这些私教的 “秘密武器” 是什么?无非是更精准的题型分析、更个性化的错题讲解,但家长们坚信:“贵有贵的道理,别人都请,我们不请就吃亏。”
买遍所有 “内部资料”
小托福官方真题、北美版模拟题、机构独家讲义…… 只要听说对提分有帮助,家长们就会想尽办法买到手。有人甚至托朋友从美国代购原版教材,一套书加上运费就要几千元。
某家长群里,有人晒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堆起来有半人高:“这些都是精华,孩子哪怕只吃透一半,考 850 分没问题。” 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孩子根本没时间看,只是家长求个 “心理安慰”。
全家搬到 “学区房” 只为考点
上海的小托福考点有限,热门考点的考位要靠 “抢”。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考试,专门在考点附近租房子,考试前一周就搬过去适应。
更夸张的是,一位家长听说 “国外考场的题目可能更简单”,竟然计划带孩子去新加坡考试,算上来回机票、住宿费,总成本超过 5 万元。“只要能多考 10 分,这些钱不算什么。” 他说。
三、“心理博弈战”:家长比孩子更焦虑,分数成 “情绪开关”
小托福分数像一根 “情绪杠杆”,能瞬间让家长从狂喜跌落到崩溃,这种心理上的 “疯狂”,比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更令人咋舌。
分数成 “家庭地位” 的象征
在上海的家长聚会上,小托福分数是绕不开的话题。“我家孩子 860 分”“我们刚考了 870 分”…… 这些数字像 “社交货币”,决定着家长在圈子里的 “话语权”。
有位妈妈因为孩子小托福只考了 790 分,拒绝参加家长聚会:“别人一问起来,我都不好意思说,太丢人了。” 在她看来,分数不仅是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己 “教育成果” 的体现。
模考成绩决定全家心情
孩子的每一次模考,都像一场 “家庭大考”。如果分数上涨,全家欢天喜地,出去吃大餐庆祝;如果分数下降,家里就会陷入低气压,家长唉声叹气,孩子小心翼翼。
有个四年级学生说:“我最怕周六模考,考得好,妈妈会给我买想要的玩具;考得不好,她会整晚不说话,我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为 “几分之差” 重考 N 次
848 分、849 分、850 分 —— 就差这一两分,很多家长不惜让孩子一次次走进考场。有个孩子从四年级到五年级,一共考了 5 次小托福,只为从 845 分提到 850 分。
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就差 5 分,可能就进不了面谈名单,多考几次总能达到。” 但他们没意识到,反复考试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种消耗。
这些 “疯狂操作” 的背后,是上海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也是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小托福分数固然重要,它能为孩子的升学之路添砖加瓦,但如果为此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兴趣和身心健康,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决定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一个分数,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你身边有这样的 “疯狂操作” 吗?你如何看待小托福分数在升学中的分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