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ET 考试的听说读写四项中,阅读总给中国学生 “拖后腿”,成了最 “不给力” 的一项。不少学生刷题无数,分数却始终在低位徘徊。这背后,不是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是对阅读能力的理解和训练方式存在偏差。 
很多学生能看懂单个句子的意思,却无法将句子放入整体语境中理解。比如看到 “Could you pass the salt?”,只知道是 “你能递下盐吗”,却意识不到这是在餐桌上的请求场景,隐含着 “两人正在一起吃饭” 的背景信息。KET 阅读常通过场景化文本考查理解能力,如 “医院预约邮件” 里的 “appointment”(预约),需要结合 “医生、时间、症状” 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含义,缺乏语境意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片面。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功能:通知是为了 “告知信息”,广告是为了 “吸引购买”,议论文是为了 “表达观点”。但很多学生读文章时,只关注 “说了什么”,不思考 “为什么说”。比如读一则 “二手书店促销广告”,若只看到 “打折”“旧书” 等词,而忽略其 “吸引顾客到店” 的核心目的,就可能错过 “营业时间”“地址” 等关键信息,导致信息匹配题失分。
不少学生做完阅读题后,只核对答案对错,不分析错误原因,更不会针对性改进。比如因 “混淆近义词” 做错题目,既不总结 “rise” 和 “raise” 的区别,也不记录在错题本中,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依然会出错。这种 “做题 - 错了 - 再做题 - 再错” 的恶性循环,让努力沦为无效重复,分数自然难以提升。
读每篇文章时,先试着联想文本可能出现的场景:看到 “library”(图书馆),就想到 “借书、还书、安静” 等相关词汇;读到 “flight number”(航班号),就联想到 “机场、登机、延误” 等场景元素。还可以用 “5W1H” 法梳理信息:谁(who)、在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做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比如读一封 “朋友的生日邀请信”,用这一方法快速理清核心信息,就能更精准地理解文本意图。
在阅读时,圈出能体现文本功能的词语:通知中常出现 “notice”“please”“deadline”;广告里多有 “sale”“discount”“special offer”;建议信中会用到 “suggest”“advise”“should”。通过识别这些词,快速判断文本功能,再针对性抓取重点:通知看 “时间、要求”,广告找 “优惠、联系方式”,建议信抓 “具体建议内容”。长期训练能让阅读更有方向性,避免盲目通读。
建立 “错题三步骤” 机制:①记录错误类型(如词义辨析、场景误解、细节遗漏);②分析错误根源(是词汇量不足?还是场景不熟悉?);③制定改进措施(如当天背诵 3 个相关词汇,补充该场景的背景知识)。例如,若因 “不了解‘cancellation policy’(取消政策)” 做错题目,就记录该短语含义,并收集类似的服务行业术语(如 “refund”“reschedule”),确保下次遇到不再出错。
阅读拿低分并非 “不可逆转”,关键在于找到失分的根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能力。当学生能在语境中理解文本、抓住核心功能、有效改进错误时,阅读就会从 “不给力” 的拖分项,变成 “提分给力” 的优势项。毕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理解世界、沟通信息的能力提升,这远比一场考试的分数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