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KET 阅读一次次成为中国学生冲刺理想成绩的 “绊脚石”,且在听说读写中得分最低时,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让这一单项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答案或许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习惯里,它们看似无害,却在无形中制约着阅读能力的提升。
很多学生习惯按顺序逐句阅读,不懂得根据题目需求跳读或略读,就像在图书馆找一本书时,非要从第一排逐本翻看。KET 阅读中,信息匹配题需要快速定位特定内容,这种 “线性阅读” 会导致在无关信息上浪费大量时间。比如寻找 “活动的报名方式”,却从头精读关于活动目的的描述,等找到关键信息时,时间已所剩无几。
KET 阅读包含大量 “非连续文本”,如表格、图表、广告海报等,这些文本的信息呈现方式零散且跳跃,与学生熟悉的记叙文、说明文差异很大。比如一张 “电影放映时间表”,用表格列出不同场次的时间、影厅和票价,需要横向对比才能找到合适选项。很多学生因缺乏解读这类文本的经验,常常混淆信息对应关系,导致简单题也出错。
学生在 KET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停留在 “认识” 层面,不会迁移到解题中。比如在文章中见过 “available” 表示 “可获得的”,但在选项中看到 “not available” 时,却反应不出是 “不可获得”;知道 “in advance” 是 “提前”,却想不到在 “需要提前预约” 的题目中应用。这种 “学用脱节” 让阅读积累成了 “无效库存”,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二、搬开 “绊脚石” 的 3 个行动方案
做题前先明确 “要找什么”,带着目标回原文定位。比如做信息匹配题时,先圈出题干中的核心词(如 “年龄限制”“费用包含”),再用扫读快速寻找对应内容,忽略无关段落。平时可以用报纸上的广告、通知做练习,比如 “在超市促销广告中找‘买一送一’的商品”,刻意训练 “带着问题找答案” 的能力,逐步摆脱 “线性阅读” 的束缚。
针对表格、图表等非连续文本,总结解读步骤:①看标题和表头,明确文本主题;②找关键词,确定信息对应关系;③对比分析数据或内容,排除干扰项。例如解读 “图书馆开放时间表”,先看表头的 “星期”“开放时间”“备注”,再找到题目中的 “周六”,对应查找开放时间,同时注意备注里的 “节假日除外” 等特殊说明。通过专项训练,让这类文本从 “陌生” 变成 “熟悉”。
准备一个 “阅读积累本”,不仅记录生词和短语,更要写下其适用场景和同义替换。比如记录 “book” 作动词表示 “预约” 时,写下 “场景:预约酒店、门票;同义:reserve”。做题时遇到类似场景,主动回忆积累本中的内容,比如看到 “需要预约博物馆门票”,立刻想到 “book/reserve tickets”。还可以通过仿写句子强化应用,比如用 “in advance” 造句:“You need to book the tickets in advance.” 让积累的知识真正 “活” 起来。
阅读这颗 “绊脚石”,其实是由一个个微小的习惯误区堆积而成。当我们针对性地调整阅读思维、突破文本障碍、激活知识积累时,它终将变成 “垫脚石”,助力成绩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提升会让学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更游刃有余 —— 毕竟,阅读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考试,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