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ET 考试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里,阅读成了最让中国学生头疼的 “拉分项”,常常拖慢整体成绩的提升节奏。这并非因为学生付出的努力不够,而是在 KET阅读学习中,一些关键的能力维度被长期忽视,导致成绩难以突破。
很多学生阅读时只关注单个句子的意思,却忽略了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就像只看到散落的砖块,却看不出它们能砌成什么样的房子。比如一篇议论文,前面提出观点,中间用两个例子支撑,最后总结升华,缺乏语篇意识的学生只会记住零散的例子,却理不清观点与例子的关系。KET 阅读的主旨题和段落排序题,恰恰需要这种把握 “文章骨架” 的能力,语篇意识的缺失会让学生在这类题目中频频失分。
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文体,有各自的写作特点和阅读重点:记叙文要关注时间线和人物情感,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和特征,应用文要留意具体信息和要求。但很多学生用同一种方法读所有文体,比如读通知时还像读故事一样关注情节,读说明文时却忽略关键数据。这种 “一刀切” 的阅读方式,会导致在需要精准提取信息的题目中浪费时间,影响得分。
不少学生做完阅读题后,只看一眼错题答案就了事,既不分析错误原因,也不总结避免失误的方法。比如因 “误解了‘before’和‘after’的时间顺序” 做错题目,下次遇到类似的时间表达依然会出错;因 “没注意到‘except’这个限定词” 失分,却不刻意提醒自己关注这类词汇。这种 “只做题不反思” 的学习模式,会让学生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跤,难以实现成绩的实质性提升。
二、让阅读 “不再拉分” 的 3 个提升路径
读完一篇文章后,尝试绘制简单的语篇结构图:用方框标出各段落的核心意思,用箭头连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总分”“并列”“转折”)。例如读一篇 “学校组织野餐活动” 的通知,结构图可以是 “活动目的→时间地点→参与要求→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方式直观呈现文章的整体框架。长期练习能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 “骨架”,应对主旨题和段落排序题时会更得心应手。
为常见文体制作专属的 “阅读重点清单”:读记叙文时,重点圈画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读说明文时,关注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如举例、列数字)”;读应用文(如广告、邮件)时,着重提取 “具体信息(如价格、地址、联系方式)和行动指令(如 “需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阅读时对照清单抓取信息,能让阅读更有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
准备一个错题反思本,每道错题都按三个步骤处理:①记录错误类型(如 “时间顺序混淆”“限定词遗漏”“词义理解偏差”);②写下 “错误原因分析”(是词汇量不足?还是粗心大意?);③总结 “下次注意事项”(如 “遇到时间词要圈出来”“看到限定词要重点标记”)。例如,若因 “没分清‘borrow’和‘lend’的用法” 做错题目,就在反思本中注明 “borrow 是‘借入’,lend 是‘借出’,做题时要注意动作的方向”。坚持这三个步骤,能有效减少重复失误,让成绩稳步提升。
阅读成绩 “拉分” 并不可怕,只要找到问题的关键,针对性地提升语篇意识、文体把握能力和反思习惯,就能让这一 “短板” 逐渐变长。当阅读不再拖后腿,学生的整体成绩会得到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为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毕竟,阅读能力的提升,能让学生更轻松地通过英文获取信息、了解世界,这才是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