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ET 考试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阅读始终是中国学生的 “软肋”,得分常年垫底。这一现象值得警惕,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考试应对能力的不足,更暴露了英语学习中 “理解性技能” 培养的滞后。想要让这一 “软肋” 变得强健,就得从那些被忽视的能力细节入手。
很多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局限于词典中的首个释义,缺乏根据上下文进行语义联想的能力。比如看到 “hot”,只知道是 “热的”,却想不到在 “a hot topic” 中是 “热门的”,在 “a hot temper” 中是 “暴躁的”。 KET 阅读中,词汇的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很强,这种 “固化的词汇理解” 会导致学生对句子甚至段落的含义产生偏差,比如将 “he has a green thumb” 误解为 “他有绿色的拇指”,而不知其意为 “他擅长园艺”。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功能,阅读时的关注点也应有所不同:新闻报道是为了传递事件信息,应关注 “时间、地点、事件经过”;产品说明书是为了指导使用,应关注 “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议论文是为了表达观点,应关注 “论点、论据”。但很多学生阅读时不分文本类型,用同样的方式处理所有内容,比如读说明书时还在纠结 “用词是否优美”,读议论文时却忽略 “作者的核心观点”,这种重点错位直接影响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随着短视频、短资讯的普及,很多学生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面对 KET 阅读中篇幅稍长的文本,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理解不连贯的问题,比如读了后半段就忘了前半段的内容,无法将前后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完整认知。这种 “浅尝辄止” 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需要综合分析的题目(如主旨题、推理题)中频频失分。
二、让 “软肋” 变强的 3 个训练方向
针对 KET 核心词汇,收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制作 “词汇语境卡片”:正面写单词,背面写不同语境下的释义和例句。比如 “break” 一词,可记录 “break a cup(打碎杯子)”“break the rules(违反规则)”“take a break(休息一下)” 等不同用法。每天抽取 5 张卡片进行记忆,阅读时遇到学过的多义词,刻意联想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逐步培养灵活的词汇理解能力。
- 建立 “文本功能 - 阅读策略” 对应表,精准定位重点
制作表格明确不同文本类型的功能和对应策略:
文本类型 |
核心功能 |
阅读重点 |
通知 |
告知信息 |
时间、地点、要求 |
故事 |
讲述情节 |
人物、事件发展、结局 |
评论 |
表达观点 |
作者态度、支持理由 |
阅读时先判断文本类型,再按对应策略抓取重点。比如读到一封 “邀请函”,就知道其功能是 “邀请对方参加活动”,应重点关注 “活动时间、地点、回复方式”,避免在无关细节上浪费精力。 |
|
|
选择难度适中的英文分级读物(如《书虫》系列),每天坚持连续阅读 20 分钟,中途不做任何与阅读无关的事。读完后用 5 分钟时间口头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核心情节,强迫自己进行深度思考和信息整合。随着训练的深入,逐步增加阅读时长和文本难度,让大脑适应深度阅读的节奏,提升对长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阅读这一 “软肋” 的强化,需要从细节处着手,在习惯中培养。当学生能灵活理解词汇含义、精准把握文本重点、深入处理信息内容时,不仅能在 KET 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更能真正掌握英语这一 “理解世界的工具”。毕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认知能力的提升,这远比一个考试分数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