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生在 KET 考试的听说读写四项中,阅读分数持续堪忧,成了公认的 “薄弱项”。这一现状背后,并非简单的 “不够努力”,而是在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维度上存在明显短板,这些短板直接制约了成绩的提升。 
KET 阅读的题目和原文之间,常通过同义替换来考查理解能力,比如原文说 “very happy”,选项可能用 “delighted” 表达;原文写 “go by bus”,选项则是 “take a bus”。很多学生对这种替换不敏感,看到与原文用词不同的选项就直接排除,导致错过正确答案。比如题目问 “作者如何去学校”,原文是 “she rides her bike every day”,选项 “she goes to school by bicycle” 因用词不同被误判为错误,实则两者表达一致。
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比如说明文常按 “总 - 分 - 总” 展开,记叙文多遵循 “时间顺序”,通知则是 “目的 - 事项 - 要求”。但很多学生阅读时毫无预判,只能被动跟随文字推进,无法提前把握信息可能出现的位置。比如读一篇 “图书馆借阅规则”,若能预判结构是 “借阅时长 - 逾期处罚 - 特殊规定”,就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而缺乏预判能力的学生往往需要逐句搜寻,浪费大量时间。
不少学生在做完阅读题后,仅满足于知道答案对错,却不深究 “为什么错”“如何避免再错”。比如因 “没注意到否定词” 做错题目,既不记录这类易错点,也不刻意训练对否定词的敏感度;对老师讲解的解题技巧,听过就忘,不会应用到后续练习中。这种 “低效反馈” 让学习陷入 “重复错误” 的循环,无法形成能力的闭环提升。
二、强化 “薄弱项” 的 3 个提升策略
整理 KET 真题中出现的同义替换,按 “形容词、动词、短语” 分类记录,比如:
-
- 动词:get→receive;help→assist
-
- 短语:look for→search for;in the end→finally
每天花 10 分钟记忆这些替换词,阅读时刻意寻找题目与原文的替换关系。比如读到原文 “it’s difficult to finish”,立刻联想到选项中可能出现 “hard to complete”,通过主动关联提升识别能力。
阅读前先根据标题和首句预判文本结构,列出可能包含的信息点。例如看到标题 “Summer Camp Activities”,预判结构可能是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参与方式”,并在脑海中列出 “何时举行?有哪些活动?怎么报名?” 等问题,带着问题阅读。这种 “带着目标找答案” 的方式,能大幅提升信息定位的效率,尤其适合应对信息匹配题和细节题。
准备 “错题改进手册”,每道错题都按 “错误类型→关键原因→改进措施” 记录。比如:
-
- 关键原因:对 “find out” 和 “discover” 的替换不熟悉
-
- 改进措施:当天背诵 5 组动词同义替换,并在次日练习中刻意应用
每周回顾手册,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同类错误不再发生。同时,将老师讲解的技巧分类记录,如 “主旨题看首尾段”“转折词后是重点”,并在练习中强制应用,让技巧内化为习惯。
阅读这一 “薄弱项” 的强化,需要精准找到短板并针对性改进。当学生能敏锐识别同义替换、高效预判文本结构、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时,阅读能力会得到实质性提升,分数自然也会随之上涨。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更具竞争力,真正让阅读从 “薄弱项” 变成 “优势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