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T 阅读是不是在拖垮整体成绩?” 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疑问。数据显示,在听说读写四项中,阅读得分最低,不少学生的总分因此被拉低。这一现象背后,藏着阅读学习中几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阅读就会一直是成绩提升的 “绊脚石”。
KET 阅读文本中,除了关键信息,还会穿插一些补充说明或无关细节。比如在 “活动通知” 里,除了 “时间、地点” 等核心信息,可能会提到 “活动的历史背景”,这些内容对解题来说属于冗余信息。很多学生分不清主次,会在无关细节上花费过多精力,甚至被误导。比如题目问 “活动何时举行”,却因精读 “活动创始人的故事” 而错过关键时间点,导致简单题失分。
中英文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常常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理解偏差。比如英文中 “Could you please...?” 是礼貌的请求,而不是疑问;“It’s a bit cold in here” 可能是在暗示 “想关窗”,而非单纯陈述事实。KET 阅读中不乏这类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缺乏敏感度的学生往往只理解字面意思,忽略背后的隐含意图。例如,看到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误以为是 “询问是否介意”,而没意识到是 “请求关小音量”,导致推理题出错。
很多学生用固定的方法应对所有阅读材料,比如不管篇幅长短都逐字精读,不管题型难易都按同一节奏答题。这种 “一刀切” 的方式在时间紧张的考试中很不适用:面对长篇文本时,精读会导致时间不足;面对简单的信息匹配题时,过度纠结会浪费精力。比如在做 “图片与句子匹配” 的简单题型时,本可以快速作答,却逐词分析,耽误了后面难题的答题时间。
二、让阅读 “不拖分” 的 3 个实用方法
读题时先圈出关键词(如人名、时间、事件),再带着关键词回原文快速定位,忽略无关内容。例如题目问 “Tom 上周去了哪里”,关键词是 “Tom” 和 “上周”,回原文找到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就能直接获取答案,无需通读全文。平时练习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关键词和对应的原文内容,强化 “精准定位” 的意识,提高信息筛选效率。
整理 KET 阅读中常见的文化相关表达,比如:
-
- 礼貌请求:“Could you...?”“Would you mind...?”(实际是希望对方做某事)
-
- 委婉拒绝:“I’m not sure”“Maybe next time”(并非真的不确定)
-
- 日常习俗:“DIY”(自己动手做)、“RSVP”(请回复)
结合具体语境记忆这些表达的真实含义,还可以通过看英文动画片、听英文儿歌等方式感受文化背景,比如《汪汪队立大功》中经常出现的日常对话,能帮助理解英文的表达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面对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
- 简单文本(如图片匹配、短篇通知):用扫读快速作答,控制在每题 1 分钟内。
-
- 中等难度文本(如完形填空、信息匹配):先略读抓大意,再精读找细节,每题不超过 2 分钟。
-
- 较难文本(如长篇阅读理解):先读题干,带着问题精读,重点关注首尾段和转折句,控制在每题 3 分钟内。
平时练习时用计时器计时,刻意训练根据难度调整节奏的能力,避免在简单题上浪费时间,确保难题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阅读是否会 “拖垮成绩”,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针对性改进。当学生能精准筛选信息、理解文化差异、灵活调整策略时,阅读就会从 “拖分项” 变成 “提分项”。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提升会让学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更高效、更自信,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