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生在 KET 考试的听说读写中,阅读分数频频亮红灯,成了明显的 “薄弱环节”。这一现象背后,藏着 KET阅读能力培养中几个容易被忽视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阅读就会一直是成绩提升的阻碍。 
一、KET阅读成 “薄弱环节” 的 3 个深层问题
KET 阅读中,很多关键信息并非集中呈现,而是分散在不同段落甚至句子中,需要读者主动串联。比如一篇关于 “周末活动安排” 的短文,“集合时间” 在第一段,“活动地点” 在第二段,“注意事项” 在最后一段。很多学生读完后只能记住零散的信息,无法将这些点串联成完整的活动框架,导致在 “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这类题目中失分。这种 “信息串联能力” 的缺失,让学生面对分散信息时如同面对一堆碎片,难以拼凑出完整的意义。
有些文本的功能会随着内容推进而动态变化,比如一封邮件可能先 “表达问候”,再 “说明来意”,最后 “提出请求”。很多学生习惯用单一功能理解全文,忽略这种动态变化,导致对文本的把握片面。例如读到一封 “先抱怨服务差,再提出改进建议” 的投诉信,学生只注意到 “抱怨” 的部分,却没意识到后半段 “建议” 才是作者的核心意图,答题时自然无法精准命中考点。
应对不同的阅读任务,需要融合略读、扫读、精读等多种技巧,比如先略读抓主旨,再扫读找细节,最后精读析逻辑。但很多学生只会用一种技巧应对所有情况,比如全程精读导致时间不足,或全程扫读导致理解肤浅。这种 “技巧单一化” 让学生在复杂的阅读任务中难以高效处理信息,比如做 “根据多段文本回答问题” 时,因不会结合略读和扫读快速定位信息,只能在文本中反复翻阅,浪费大量时间。
二、强化阅读 “薄弱环节” 的 3 个突破方法
阅读时,用简单的图表或思维导图绘制 “信息地图”,将分散的关键信息按逻辑分类整合。比如读 “活动安排” 类文本,在地图上标注 “时间轴”“地点分布”“参与条件” 等板块,把不同段落的信息对应填入。例如看到 “上午 9 点在学校门口集合,下午 2 点前往博物馆,需带学生证”,就在时间轴上记下 9 点、2 点,在地点分布中标注学校门口、博物馆,在参与条件里写 “带学生证”。这种方法能直观呈现信息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快速梳理分散内容,应对综合类题目时更得心应手。
阅读时关注能体现功能变化的信号词,比如 “However”(转折)、“In addition”(补充)、“Finally”(总结)等,标记出文本功能的转折点。例如读一封邮件:“Hi Lisa, long time no see.(问候)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party.(说明来意)By the way, could you bring some snacks?(提出请求)”,用不同符号标记出 “问候→说明来意→提出请求” 的功能变化。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敏锐捕捉文本功能的动态调整,准确把握作者在不同阶段的意图,避免理解片面。
针对一篇文本,刻意组合使用多种阅读技巧:先用略读(1 分钟)找出主旨,再用扫读(2 分钟)定位题干关键词,最后用精读(3 分钟)分析相关段落的细节。例如做阅读理解题,第一步略读全文知道是 “关于环保的建议”,第二步扫读题干找到 “作者提到的第一个建议”,第三步精读第一段找到 “节约用电” 的具体内容。每次练习后记录各技巧的用时和效果,逐步优化组合方式,让技巧搭配更高效。这种训练能让学生根据任务灵活切换技巧,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
阅读这一 “薄弱环节” 的强化,需要从信息串联、功能把握、技巧融合等方面入手,针对性解决深层问题。当学生能将分散信息串联成完整框架、捕捉文本功能的动态变化、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技巧时,阅读能力会实现质的飞跃,分数自然也会随之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提升会让学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更具适应性,真正让阅读从 “薄弱环节” 变成 “优势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