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 KET 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花了很多时间练习看图写话,分数却总是上不去。其实,这很可能是方法用错了。方法不对,再多努力都是白费;找对技巧,才能高效提分,轻松拿下这一题型。
一、告别 “无效观察”,用 “标记法” 锁定关键信息
很多同学观察 KET图片时,只是匆匆扫一眼,结果要么漏看细节,要么抓不住重点,写出来的内容自然空洞。想要避免无效观察,试试 “标记法”:拿一支笔(或在脑海中虚拟标记),在图片上圈出 核心人物(比如穿红色衣服的女孩)、 关键动作(比如弯腰捡垃圾)、 特殊物品(比如地上的香蕉皮)、 场景特征(比如街道旁的垃圾桶)。这些标记能帮你快速梳理图片的核心逻辑 —— 比如 “女孩在街道上捡起香蕉皮扔进垃圾桶”。把这些标记的信息串联起来,就有了写作的基本素材,避免对着图片 “无米下锅”。
二、跳出 “流水账” 误区,用 “因果链” 构建叙事线
不少同学写看图写话时,容易变成简单的 “动作罗列”,比如 “他拿起球,他跑起来,他把球踢出去”,这样的 “流水账” 很难得高分。其实,图片中的动作往往存在内在联系,用 “因果链” 构建叙事线能让内容更有逻辑。比如看到 “男孩踢足球打碎了窗户” 的图片,可以这样梳理:因为男孩想展示自己的球技(隐含原因),所以用力踢球;因为球踢得太偏,所以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因为打碎了窗户,所以男孩显得很慌张。按照 “原因 — 动作 — 结果” 的链条展开,内容会更连贯,也更有故事性。
三、拒绝 “词汇堆砌”,用 “小词活用” 提升表达质感
有些同学觉得 “用高级词才能得高分”,于是生硬堆砌复杂词汇,结果反而因用法不当被扣分。其实,KET 更看重表达的准确性和自然度,“小词活用” 反而能提升质感。比如描述 “开心”,不用刻意用 “delighted”,用 “smile from ear to ear”(笑得合不拢嘴)更生动;描述 “跑得快”,不说 “run at a high speed”,用 “run like the wind”(跑得像风一样)更形象。这些简单却鲜活的表达,能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的语言运用能力,比生僻词更讨喜。
四、避开 “语法陷阱”,用 “高频错误清单” 自查
语法错误是看图写话的 “隐形扣分点”,很多同学明明内容不错,却因时态混乱、单复数错误等丢分。提前整理一份 “高频错误清单”,写完后对照自查,能有效避坑。比如:时态错误(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误用过去时)、主谓不一致(“He like...” instead of “He likes...”)、介词搭配不当(“on the tree” 和 “in the tree” 混淆)、冠词遗漏(“I have cat” instead of “I have a cat”)。每次练习后花 1 分钟对照清单检查,能大大降低语法失误率,让分数更稳定。
KET 看图写话,真的不是 “练得多就一定考得好”。告别无效观察,用标记法抓重点;跳出流水账,用因果链建逻辑;拒绝词汇堆砌,用小词活提升表达;避开语法陷阱,用清单自查纠错。找对这些技巧,才能告别 “白费力”,轻松拿下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