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刷了 30 套题, 小托福分数还是没突破 800,到底差在哪?” 这是很多家长在备考后期的困惑。其实,小托福想冲 860+,拼的从来不是刷题量 —— 有些孩子只做了 10 套题,却能稳稳高分;有些孩子刷遍 小托福真题,分数却原地踏步。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这几个核心要点,它们比盲目做题更能决定最终分数。
小托福的考点就像 “旋转木马”,看似每次出现的形式不同,核心却高度重复。抓住这些高频考点,能少做一半题,却多拿 30 分:
小托福阅读中,细节题(40%)、推理题(25%)、词汇题(15%)是核心,且考点规律明显:
-
- 细节题:答案一定在 “题干关键词” 所在的句子里(如题干问 “Tom 为什么迟到”,找 “Tom” 和 “late” 所在句即可);
-
- 推理题:正确答案是原文的 “反向或正向延伸”(如原文 “今天没下雨”,推出 “不用带伞”,而非 “今天天气很好”);
-
- 词汇题:90% 是 “熟词熟义” 或 “同义替换”(如 “happy” 对应 “glad”,不用纠结生僻词)。
把这 3 类题的 50 道真题吃透,比做 100 道题更有效。
- 听力:“信号词 + 场景” 锁定 90% 考点,不用听懂每句话
听力考点集中在 “校园对话” 和 “学术讲座”,且藏在 “信号词” 后:
-
- 校园对话:听到 “problem”“need”“suggest”,就要记 “学生的问题” 和 “老师的解决方案”(如 “学生忘带书→老师让他借同学的”);
-
- 学术讲座:听到 “called”“for example”,就要记 “概念” 和 “对应的例子”(如 “这叫蒸发→举例:水烧开后变少”);
-
- 信号词:but/however(转折后是重点)、so/therefore(结论是考点)、first/second(步骤要记清)。
练熟这些规律,即使有个别词听不懂,也能选对答案。
二、关键二:把 “错题价值” 榨干,比做新题更有效
很多孩子错题本堆成山,却只记答案不分析,等于白做。真正会学习的孩子,能让一道错题发挥 “三道新题” 的价值:
每道错题都要问自己:
① 这题考什么考点?(如 “听力态度题中的转折词”);
② 我为什么错?(是 “没听到信号词” 还是 “词汇不认识”);
③ 下次怎么避免?(如 “听到 but 立刻记笔记”“考前再记一次这个词”)。
比如一道语法题错了,原因是 “没看出前后句是转折关系”,下次就要刻意分析 “句子逻辑”,而不是死记 “but 的用法”。
把错题按 “考点” 分类(如 “阅读推理题”“听力数字题”),当某类错题出现 3 次以上,就集中练 10 道同类题,总结解题套路。
比如 “阅读推理题总错”,就集中分析:原文说 “A 和 B 不同”,正确答案是 “B 和 A 有差异”;原文说 “大多数人支持”,正确答案是 “少数人反对”。练多了就会形成 “看到这类原文,立刻想到这类答案” 的反射。
三、关键三:训练 “应试思维”,比 “知识积累” 更关键
有些孩子平时知识点掌握得不错,一考试就因 “粗心”“时间不够” 丢分,问题出在 “应试思维” 没到位。这 3 个思维训练能帮孩子少丢 20 分:
考试时遇到 “30 秒没思路” 的题,立刻标记跳过,先保证简单题全做完。比如阅读最后一道主旨题卡壳,先做完其他题,回头再结合已做的细节题推测主旨,往往更高效。记住:保住 10 道简单题的分数(20 分),比纠结 1 道难题(2 分)更划算。
题干中的 “not”“except”“不正确” 是高频陷阱,很多孩子明明会做,却因没看到这些词选错。训练方法:做题时用荧光笔圈出这些词,形成 “条件反射”—— 看到 “not” 就提醒自己 “找错误选项”,避免 “看反题意”。
小托福各模块时间固定(阅读 50 分钟、听力 35 分钟、语法 25 分钟),要按 “题型难度” 分配时间:
-
- 简单题(词汇题、基础细节题):快速做,每题不超过 1 分钟;
-
- 中档题(推理题、态度题):稳着做,每题 1-1.5 分钟;
-
- 难题(长阅读主旨题):最后做,没时间就蒙 “高频词相关选项”。
避免在一道题上耗 3 分钟,导致简单题没时间做。
小托福 860 + 的核心,不是 “做了多少题”,而是 “从题中学会了多少”。吃透高频考点、榨干错题价值、训练应试思维,这三点做到了,即使只做 10-15 套题,也能稳步冲高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别被刷题量绑架,把每道题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分数自然会给你回报。” 按这几点学,860 + 其实没那么难。
|